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课程,如何“留住孩子易逝的好奇心”?(图)【3】

2014年12月29日08:45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课程,如何“留住孩子易逝的好奇心”?(图)

  当代课程

  整合,为培养完整人格

  “我最喜欢乐高课,昨天刚做了齿轮”,“我最喜欢美术,我会画迷宫!”

  12月25日,在清华附小一年级(8)班的教室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告诉记者他们最喜欢的课。仔细研究清华附小的课程表,你会发现,它与我们以往熟悉的课表不太一样。

  以一年级(8)班课表为例,通常40分钟的一节课变成了长短不一的大、小课时,有35分钟的“基础课时”;也有60分钟的“大课时”,还有10分钟的“微课时”。课程名字也不是语、数、外,而是“语言与人文”、“艺术与审美”、“数学与科技”、“体育与健康”等。

  这份课表依托于清华附小的“1+X课程体系”,学校的主要课程被整合为五大板块: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

  在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看来,开足国家课程(“1+X里的1”)只是底线和基数,要适应孩子个性发展的需求,就必须有更丰富、可供选择的课程。只有建设高质量、适合孩子的课程,才能留住儿童“易逝的好奇心”。

  于是,“X”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喜欢看书,“语言与人文”板块里有每天早晨的经典诵读、每周五一节的主题阅读课,还有让人体验不够的异域风情文化;喜欢科学,“数学与科技板块”里,有好玩又有趣的数科创新与实践课、机器人课、数科小课题研究;喜欢体育,在“体育与健康”板块里,学生既可以在每周一节的足球里你争我抢,也可以在下课时去校园里的攀岩墙上和同学一较高下……

  任何课程的直接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发展。对学生而言,最切身的影响不是上了多少门课,学了多少知识,而是在这些课程背后所接受的启蒙教育,为他们未来人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如今的清华附小,仔细观察,你也会发现最核心的改变都在孩子,这些改变体现在孩子的体魄、精神与气质。而孩子的背后,是一大批爱琢磨孩子的老师,将课程整合的理念以一种吸引孩子的方式进行着教学传达。艺术与审美研究组的教师张家龙研究语文和音乐的整合;教师聂焱研究书法和美术的整合;王志兴研究科学和美术的整合……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实现成功的课程改革。

  【专家说法】

  分科已难适应现代社会需求

  ●柳夕浪,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秘书长、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课程整合一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整合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的整体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整合的必要性显而易见,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问题和视角,学科思维总是带有明显的分析性特征。学科日益分化,知识不断增长,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方面的力量对基础教育课程的诉求不断增多。

  而事实上,实践中的问题是综合性的,无论学科的力量多么强大,现实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局限于在某一学科范围内。现在,对人的综合性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取分科方式,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学科专家,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但目前在基础教育的课程整合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欠缺,很少有全能教师,这与传统师范教育的分科培养也有关系。(采写 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摄影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李飞)(清华附小李曾中、施鹏飞、毕可纫、吴小平、张连耕、吴逸、陈冲、庞沄、裴东亮、丁红、杨锐等对本文有支持。)

上一页
(责编:张胜磊(实习生)、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