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高考频道_教育频道_人民网_权威全面报道高考

第十一章  学业规划与个人发展学理论文章(一)【2】

张恒亮

2013年01月23日16:31        手机看新闻

 六   从职业教育的畸变看促进就业政策的困境

                                          2007-11-20    光明网-光明观察

发表在2007年12期《西北职教》

一方面是职业教育的畸变——民工中介;一方面为了扩大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是促进就业政策的困境。

日前,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先生在其博客上大声疾呼:莫让职业教育变成了“民工中介”。直言当下的中职教育面临的严重问题:有职业无教育。

 

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主张中职扩招以来,我国的中职教育似久旱逢甘霖,获得了极好的发展机遇,许多有识之士为此欢欣鼓舞,以为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为期不远矣!然而,人们还没回过神来,职业教育却面临着畸变为“民工中介”的危机。

这一危机是怎样的景象呢?具体来说,就是中职教育变成了仅仅为发生“民工荒”的企业输送民工的中介组织,在这一系统中,学校一方面因为招收学生而获得国家补贴,一方面因为向企业输送学生民工获得中介收入,学生则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获得一个工作,有一份收入,企业也因为源源不断的学生民工的输入而生机勃勃,政府则获得了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政绩……这一切看起来是一个四方共赢,皆大欢喜的结局,却被有识之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职业教育成了有职业无教育!正如熊丙奇先生所说:这种“职业教育”并未实现受教育者职业技能的提高,也无益于整个国家人力资源的优化,更难以向大量技术岗位提供高素质的实用技能人才,它偏离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播下了龙种,却面临着收获跳蚤的危险?

就笔者的意见,职业教育的畸变并非自身造成,而是来自外部因素。这就是我们就业政策的先天不足!多年以来,政府已经形成思维惯性,为了解决就业,就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吸收更多的人就业。而这一举措在今年更上升到法律的层面,我国的《就业促进法》在对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作了哪些规定呢?其中的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职责,统筹协调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为什么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导致职业教育的畸变呢?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大户,它不以知识、技术见长,而以劳动力的廉价为优势,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必须要有相当的经营规模,而劳动力数量的扩大是其必然选择。因此它对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有着天然的饥渴!一边是急着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能找到工作的学生,一边是急需廉价民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促成这一交易的过程中,学校能获得巨额的利益,同时又能轻易地规避来自政策与制度的风险!此等好事,除非是圣人,放在谁身上,谁都会做。相反,如果我们一直鼓励及鞭策企业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通过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利润,那么我们对民工这类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减少,学生如果学不到市场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就会找不到工作,这时他就会主动要求学校教给他真正实用的知识和技术,有了市场的外在压力,职业教育就必然不会再是有职业无教育了。这就是职业教育畸变的内在机理。气象学领域有一个著名的“蝴蝶效应”,说的是亚马逊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后来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经济各方面,意指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而我们不足的就业政策正是扇动职业教育畸变风暴的那只蝴蝶!

这下该困惑的是政府了,为了扩大就业不得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方面导致了职业教育的畸变,另一方面使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一直徘徊在最低层次,进而沦落到为全球打工的困境。真可谓进退维谷。其实,对于促进就业,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不能以牺牲产业结构的升级来换取就业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促进经济飞跃发展的有效途径,而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就业规模的扩大、就业质量的提高。然而,许多人士就会指出,目前中国的现实是经济在发展,但就业规模并未同步扩大。这说明有另外的因素影响着这一机制的有效发挥,并不是这一机制在中国不成立。如果消除了这些因素,它依然会表现出它的强大力量。那么是哪些因素制约了这一机制的有效性呢?垄断!政府的垄断!就业,就本质上讲,就是资本与人的结合,但由于政府的垄断,巨额的民间资本无法或者不愿意投资兴业,更多的是买房置地,保守经营。而这又导致了房价高涨,进而流动性过剩……。说得通俗一点,资本与人的结合就像恋爱结婚,如果资本为男方,劳动力为女方;那么政府的资本就是公子哥儿,民间资本相当于天下寒士,由于公子哥儿的垄断或者其强势地位,女方都必须或愿意与他恋爱结婚,而民间寒士要么无法恋爱结婚,要么干脆出家当和尚算了。如此,天下会生出多少的旷男怨女来?

 

七我们需要的是市场主导下的扩招

                                           2008年1月7日 张恒亮的博客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8年《社会蓝皮书》称:2007年有一百万大学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但高校扩招不能停。此论引起世人的再度疑惑。高校扩招政策自出台以来,就饱受争议。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同时出现,这一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与高校的扩招政策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为此,教育部才于2005年提出了中职扩招的政策,对于高等教育,重点工作则放在了提高质量上。但社科院提出高校扩招不能停,必然让人们更加迷茫。新华网已有论者称:再扩招,大学生还怎么就业?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认识扩招这一问题呢?

    在笔者看来,扩招问题的要害并不在扩招本身,而在于实现扩招的方式。扩招是必然的,十七大报告都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扩招乃大势所趋。但它是不是就由政府部门发个文件,多编几个招生计划,各学校多招几个学生来实现呢?除此,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我认为是有的。这就是由市场主导的内生性的扩招。何以见得呢?

    众所周知,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将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和主导性力量。人才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它的配置也应当遵循市场规律。但就目前来看,我们的人才市场至多是一个半吊子市场。怎么讲呢?我们目前关注的仅仅是建立和完善人才的配置市场,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它仅将目光放在了人才的流通领域。须知,没有人才生产(开发)领域的市场化,人才市场终究是不完善并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的。什么是人才的生产(开发)市场呢?这就是求学市场或者教育市场。其中,学生及其家庭为需求方,学校及各类培训机构为供应方,商品为教育服务。当然,就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从小学到初中的基础教育阶段不在此列。它一般是指初中后的高中及以上阶段的教育。在此市场中,初中毕业后的学生及其家庭自主地选择专业和学校,毕业后学生自主选择职业。从本质上讲,学生及其家庭就相当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不同的是他们经营的是人才而不是普通商品。他们首先选择适当的学校和专业,然后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等将自己开发成某一岗位上需要的人才,进而将自己作为人才在人才市场上自主销售。学校在这一过程中相当于来料加工型企业,它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教育服务,进而将学生开发成为学生预先设定的目标人才。这就是目前我国人才生产领域的体制环境。

    在这样的体制环境下,一个合理的运行机制是初中毕业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及未来人才市场的供求态势选择适当的学校和专业,学校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及宏观经济发展趋势自主设置专业、招收学生,政府通过对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把握为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这样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的人才需求结构也将升级,即社会越来越需要大量的有知识、有技术的劳动者。由于每一个学生及其家庭都是根据未来人才需求的变动趋势选择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学业路线,于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认识到学习及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专业与学校不断学习。各类学校或培训机构则根据越来越多的学生的求学需求,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进而实现由市场主导的内生性扩招。这种市场主导的内生性扩招以学生对自身特点及未来人才市场需求的把握为主线,他们通过科学地学业规划,选择合适的学业,进而将自己开发成市场需要的某类人才,从而在根本上避免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的问题。这就为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运营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

     反观目前的教育现状,与社会经济的客观需要相比,在体制与观念上,依然存在着严重地滞后。按照非义务教育阶段市场化的要求,学生在学业规划的基础上自主地报考学校和专业,学校则按照自己的专业定位及录取标准自主地选拔学生。但现实是学生选择的自主权受到政府组织的考试成绩的严格限制,因而更缺乏自主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权利意识。学校既不能自主的设置专业,又不能自主地招收学生,都要听命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招生计划。甚至可以说,教育领域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在这样的环境下,政府提出扩招,编制大量的招生计划,大幅度地提高大学学费。从短期来看,政府实现了拉动内需的经济目标,学校获得了巨额的学费收入,学生获得了大学文凭。但很快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经济泡沫。学生及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消费并不是最终消费,它本质上是一种需要回报的人力资本投资。四年之后,当学生发现巨额的投入并没有换来预想的回报时,就失去了继续投入的信心。近几年“读书无用论”的再度兴起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更为严重的是,它将本由市场自然形成的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一再扭曲,人为的造成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就是近年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同时存在的现象。造成这一弊端的根源就在于计划经济下的全能政府观念,它导致了现行体制内各行为主体责、权、利的失衡。政府在扩招的过程中,拥有太多的权力,却承担太少的责任。政府部门有制定招生计划的权力,有设置专业的权力,但学生按照政府的计划学成毕业后,政府却并不承担安排学生就业的责任。与之相对,学生和学校则拥有太少的权利,承担太多的责任。其结果是学生和学校既严重地缺乏权利意识,更严重地缺乏责任意识。以至于学校为了逐利毫无顾虑地借债扩张,学生则退化成了幼儿园的小朋友,需要学校的严加管制。学生及家长在错误观念的指导下,一味地、盲目地为升学而学习,以为只要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结果呢?考上大学后便没有了目标,浑浑噩噩四年之后,陷入毕业就失业的个人发展困境。

    形势逼人,教育体制及观念的革新再不能徘徊不前了。必须尽快取消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将专业设置权及招生自主权还给高校,改革统一高考的模式,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进而实现学生、学校、政府等各行为主体的责、权、利的统一;引导他们树立市场主体意识,科学地行使权利、承担责任,以争取自己的利益。 

 

  九  是什么让博士们“三十难立”——时代呼唤“个人发展学 ”

                                          2007-04-29 12:00 光明网

日前,《中国青年报》以大篇幅报道了现今的许多博士面临的发展困境:人已近三十,经济难自立,成长成本高。所谓“三十难立”。接着有关专家分析道:造成博士们目前困境的原因一是教育环境,二是社会发展机会减少。应该说,专家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却认为并没有搔到痒处。

我们知道,稳定的职业是经济独立的重要前提,这一困境所隐含的是博士们就业难的现实。如果说现在的博士都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有造诣,并以学术研究为终生的目标和追求,那么我认同这样的观点:即社会发展机会太少。但现在的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博士其人生志向并没有确立,只是为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惜从专科升到本科,从本科考到博士。殊不知,人才市场的变化比你的学历发展更快,三五年后,博士在人才市场上已不鲜见,于是,自己的就业目标像那美人如花隔云端,总是差那么几步,再也够不着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与市场需求差那么几步?这个问题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中,是很容易解决的。现代企业早已经进入到了战略营销的时代:要让生产出来的产品顺利的销售出去,那就要在生产之前研究市场的需要及变化趋势,简单地说就是“以销定产”。那么作为博士,为什么就不能引入战略营销的理念呢?为什么不在自己求学(人才生产)之前,在读博士之前,读硕士之前,读本科之前,读专科之前,以及读高中之前的初中毕业时,就认真地研究未来人才市场的变化趋势,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呢?上面的每一个时点你都可以认真思考我到底该学(生产)什么,我学(生产)什么能学(生产)好,并能超过别人,进而实现经济上的独立(顺利地实现销售)。然后再做出选择和决策,可你没有!只是为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一味的向上读书。台湾著名漫画大师蔡志忠在谈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段话时说,初中毕业时,他的老师告诉他,“一个人获得完整的学历并不是必要的,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路。”此后,蔡志忠北上台北,开始了自己的职业漫画家生涯,在十五岁的时候就一举成功,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为其人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我们目前的社会环境而言,也有一大批少年得志的青年,如丁俊晖、韩寒、刘翔以及大量的成功青年等等,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少立大志(合适的职业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业,而不是以考大学、当博士为追求。两相对照,现今的博士们是多么地缺乏职业理想和学业规划的意识。而这才是他们目前经济难自立的根本原因。

另外,文章也以相当篇幅报道了成长成本高是个人发展的全球性难题,比如在美国、加拿大就有“归巢小孩”(BoomerangKids)之说,指的是孩子毕业又回到家庭,继续依靠父母的照顾及经济支援;在英国,他们是“口袋小孩”;在德国,他们被叫做“赖巢族”;在意大利他们是“妈妈的小孩”;在日本被称为“飞特族”;中国内地则习惯把他们叫做“啃老族”等等。但这非但不能降低目前困境中的个人因素,恰恰说明了在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业规划的极端重要性。我们不仅要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更要明白在什么阶段、什么条件下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在哪里学等等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个人的发展效率,以最小的代价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而实现人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时代为我们提出的全球性课题,现实在呼唤一门新兴的科学——个人发展学。它至少是融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养生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对策论等相关学科为一体的交叉性学科。

当然,一味地批评博士们缺乏学业、职业规划的意识是不公正的,现今社会的主流观念要么是知识改变命运,要么是读书无用论,似乎就不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首先要承认知识能改变命运,但读书无用论否定了对自己发展无用的知识,一个合理的结论就是:只有适合于自身发展的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而求学时,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业规划。

 

十个人发展学与学业规划理论体系

 

个人发展学(the theory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个人发展学是指:研究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基础)条件下,提高个人发展效率,最大程度地开发和实现个人价值,促进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它是融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战略学、对策论、教育学、养生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诸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它是人才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有句名言:“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那么如何有效地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现代社会将是一门新兴学科,我们认为,它是人类通向理想社会有效途径。

个人发展学理论构成

1、人才市场理论:人才开发(教育)市场、人才配置市场构成了完整的人才市场

2、人才价值理论:

 (其中a 为某一常数,0≤C≤1)

上式中,J,N,T,V,E,C,D,W,S 分别是指人才价格(一般是指工资水平),个人天赋,学习时间、投入精力、经济投入,学业与个人天赋的匹配度,人才需求量,人才职位及人才供应量。

3、微观人才论(学业规划理论)

4、中观人才论(团队的人才开发、配置理论)

5、宏观人才论(宏观的人才开发、配置理论、个人发展理想与社会理想)

                                 

学业规划

学业规划,是指为了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而其对与之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具体来讲,是指在求学者完成文化启蒙阶段的学习以后,也就是在决定其职业发展方向的源头上(一般为初中毕业),通过对求学者的自身特点(性格特点、能力特点)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深入分析、正确认识,确定其人生阶段性事业(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路线(专业与学校),然后结合求学者的实际情况(经济条件、工作生活现状、家庭情况等等)制定学业发展计划,以确保用最小的求学成本(时间、精力、资金等)获得阶段性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换言之,就是通过解决求学者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在哪里学等问题,以确保用最小的求学成本(时间、精力和资金)通过学习成长为满足阶段性职业目标要求的合格人才,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并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学业规划是通过升学决策与学业管理来实现和完成的。升(求)学决策与学业管理是学业规划的具体化与日常化,升(求)学决策是指中学毕业生(求学者)在升(求)学时对下一阶段学习专业、学校与方式的选择,而学业管理则是通过学生对自己每天、每时每刻的学习计划与安排,通过品德修养、智力开发、身体锻炼及其他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以确保其完成学业后,成长为适应社会经济(人才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进而顺利实现自己的阶段性职业或事业目标。

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的区别

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同属于个人发展规划。个人发展规划从其发展阶段来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初中毕业后的学生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获得实现自身人才价值的职业或事业平台的个人发展规划,这被称为学业规划。主要是指规划主体为了高效地获得职业或事业平台而对学业(主要是初中后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它的目的就是迅速有效率地获得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职业或事业平台,所以更强调所学与所长、所爱的统一,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能力,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它所规划的人生发展阶段主要为初中毕业后至进入社会找到职业或事业的平台时期。另一类则是在获得职业或事业平台的基础上,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实现自身人才价值最大化的个人发展规划。也就是对自己职业或事业发展路线的筹划与安排。这就是职业规划。它所规划的人生发展阶段为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职业或事业平台到退休为止;学业规划目的是在实现人才性价比最大化的前提下完成就业,而职业规划的目的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人才价值。显然,在这两类不同的个人发展规划中,学业规划是职业规划的基础,职业规划是学业规划的升华。如果从个人经营的角度出发,则学业规划为个人的人才经营战略规划,而职业规划则只是销售策略。因此学业规划对人生的发展更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战略意义,而职业规划则只能算作战术性策略。

学业规划理论与传统生涯规划理论的区别

(1)目标不同,传统的生涯规划理论,以人职匹配为最终目标。而学业规划理论以提高个人的职(事)业发展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也就是不仅要看人职匹配,还要看匹配的效率,要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人职匹配,同时还要考虑人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不断地学业规划与管理以实现职业(事业)的发展。体现了理论上的彻底性。

(2)理论来源不同,传统的生涯规划理论来源于社会学、教育学及西方的人职匹配理论。学业规划理论的来源除了上面的几点而外,更侧重于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古典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和思想。

(3)实践的效果不同,实施传统的生涯理论解决了个人毕业后的成功就业的问题,而实施学业规划理论则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个人的发展效率,从而在根本上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个人发展学与学业规划理论由我国学业规划与升学决策研究专家张恒亮先生创立,它继承和发展了从上世纪发迹于美国的职业指导与生涯教育理论,不仅能够实现人职匹配,更在于帮助人们提高个人发展的效率。即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人匹配并促进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1.《人才学导论——个人发展学》张恒亮 著

2.《筹划未来——学业规划》 张恒亮 编著

  

十一浅谈综合性大学基础研究类专业大学生的出路

今年以来,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让本已艰难的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于是,政府部门除了继续告诫大学生要做普通劳动者而外,同时军队也重点面向大学生征兵,而对走向西部农村任教的大学生国家更是出台了代为偿还学费贷款的政策。

看起来,全国上下在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问题上已达成共识。很好,很好。但我还是要不合时宜地提出疑问!全国学生求学的目的及志向都是当普通劳动者,那么学生初中或高中毕业后,他们继续求学的动力在哪里?如果大学都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了,请你们回答:中国的科技创新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到哪里去找?难道我们在用血汗制成衬衫换得人家的大型飞机后,还得用血汗换取别国的人才?另外,人家会不会跟你换呢?

这让我想起了,2005年7月,温家宝总理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就我国的教育问题提出了意见:我国的教育存在着重大缺陷,近年,没有一所大学培养出了冒尖的创新型人才。在分析原因时,钱老指出,科学教育没有与人文、艺术结合是重大缺陷。这当然是其中原因之一,但我以为,上面提到的大学生普通劳动者化则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多年来,主流观念对于大学的功能定位处于游离不定的暧昧状态,当大学生呼唤就业难时,主流观点就说现在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学生要放下身段,甘于简单劳动。当有人在呐喊学术创新乏力,原创型人才缺失的时候,主流观点又说,现在的大学教育过于功利,太让学生关注就业,大学仿佛成了职业培训所!其结果嘴上两面都有理,受损失的却是中国的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大学的人才培养及学生的个人发展呢?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是人才是多元的,既有科学家、企业家、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也有运动员、歌唱家等等,社会的需求也是多元的,它不仅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科学家,同样也需要大量的一线技术工作人员、运动员,艺术家等。这就客观地要求了培养人才的机构学校也应当是多元的,既要有培养一流创新型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研究型大学,也有大量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及一线工作人员的教学类高校。但我们目前的大学定位不明确,都在冲着研究型综合大学努力,在培养人才时却又很难摆脱服务于就业率的阴影。怎么办呢?从人才的成长及配置规律来看,要出现人才辈出的局面,必须有责权利相一致、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因此一般来说,现代社会都实行人才配置的市场化。我国也基本上实现了大学生面向市场自主择业的格局。但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对于立志从事基础学术研究的人才来讲,他们所赖以生存发展的用人单位许多是私人及其他社会机构不能或不愿进入的领域,比如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等,这些领域一般无法实行市场化,但他们在为社会经济提供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方面却是丝毫不能忽视的。你不可能要求这些学生都怀揣理想地去打拼市场,尤其是现在很不完善的人才市场。如果一概将他们推向市场,任其自生自灭,则只会造成研究型人才的大量流失。因此这些领域只能由国家来负责接收。所以,笔者认为,关于人才的配置,国家应当分类实施,对于研究型人才,由于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由国家负责分配工作,他们的待遇可以比照公务人员执行,保证其基本的生存发展需要。当有了科研成果后,再实行优厚地奖励。当然,在大学培养阶段实行全程淘汰,如果不符合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的,当及时对其分流。而对于大量可以由市场来配置的其他类型人才,则尽可能由市场自身来完成。这样以来,创新型研究人才的配置归政府,一线技术及专业人才的配置归市场。与之相应的,专门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的研究型大学就应当按照自身的要求招生及培养人才,不会再出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就业功利化倾向;而普通教学型高校则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及职业素质,从而为其未来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另外,人才市场是建立在社会经济这一大市场的基础之上的派生市场,它的变化不能不受社会经济市场环境的作用及影响。因此,要实现人才市场的公平有序,首先要促进社会经济市场环境的健康成熟。

来源:《瞄准就业填志愿》

(责编:杨玉君(实习)、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