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幾則新聞讓大學蒙羞。一是,據中紀委網站及官方通報,今年以來已有31名高校負責人被調查,平均每8天1名﹔二是,某高校“后EMBA”班規定,官員如果能推薦3名企業家學員,60多萬元學費可以減免﹔三是,92歲高齡的國家科技最高獎獲得者吳良鏞院士站著35分鐘講完以“志存高遠身體力行”為題的報告,台下坐著的首都多所高校新入學的研究生趴倒一片睡大覺。
讀罷以上新聞,不僅令人憂思,我們的大學怎麼了?
大學承擔著育人、科研、服務社會等重任。大學是知識的聖殿、道德的高地,為人們所仰慕,常常引領時代潮流和社會風氣。然而,現實並不這麼樂觀。
現在,一些高校負責人忘記了自己的使命和責任,過於浮躁和功利,自己都跌入違法亂紀的深淵,還怎能奢望他們教書育人?更談不上“好老師”了,他們給學生們樹立了怎樣的“榜樣”?記得筆者讀大學期間,經常看到學校領導、著名教授在校園氣定神閑地散步,名教授登上講台為本科生授課,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他們教書育人,潛心學問,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不僅桃李萬千,在學子們心中有崇高威望,而且自己也大都享得高壽。
高校辦高價培訓班,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錢。對於大學,經費當然是必需的,是辦學的基礎,通過辦班來服務社會部分人的需求也屬正常。但是,不能過於看重金錢,被社會輿論冠以“天價培訓班”,金錢所得與名譽損失相較,可謂得不償失。特別是不能鼓勵官員為培訓班拉生源,借用一句不客氣的話:這是在為官員與私人企業家的“幽會”提供場所。
至於高齡大師站著作報告、年輕學子倒頭睡大覺,不管怎麼說,也是青年學生缺乏應有的尊敬師長意識和集體主義思想。學生的言行,一定程度上都與學校相關。學生有成就有榮譽,是學校的光榮﹔學生行為失范,學校就毫無干系?
人有人格,大學也有格,而且應該追求高格。歷史上,許多書院、太學、國子監的教師和學生注重修身,關注國計民生,抨擊弊政,贏得“清流”“清議”贊譽。我國先人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西哲也說,大學是寧靜的地方。我國高教法規定,高等學校應當以培養人才為中心。
培養人,首先是塑造靈魂,其前提需要教師的言傳身教,行勝於言,大學負責人、教師本身“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實學識”“要有仁愛之心”。有這樣的好老師,才可能育出好學生。
大學在世人心中的形象怎麼樣,取決於大學的負責人和教師。大學教職員工都追求高境界,大學自然就登上高格。選擇了在高校工作,就選擇了高追求,畢竟,大學是社會的“高地”。
《 人民日報 》( 2014年09月25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