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人民時評:鑄就文質彬彬的禮樂中國

黃瑞臨

2014年09月25日07: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鑄就文質彬彬的禮樂中國(人民時評)

立國之道,如果不注重歷史則國家無根本,如果不注重傳統文化則國家無靈魂。儒學不能僅僅作為修身養性的學問,而應該在現代社會治理中發揮其重要功能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明,不僅對中國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習近平主席24日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表明了中國在勵精圖治中發展經濟、走上富強之路以后,向文明型國家的邁進。而一個古老民族鑄造的核心價值,在現代民族國家格局之中,也將成為世界文明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一個民族而言,富裕與強大固然是國家成立的基礎,而文雅有禮也是國民福祉的根本所在。《論語》中記載了一個小故事,孔子周游列國,經過衛國,看到衛國人口眾多,甚為繁榮,孔子不禁贊嘆:“庶矣哉!”他的弟子冉有問他:人口如此眾多,要如何治理?孔子回答:“富之。”要讓國家強盛,人民富裕。冉有接著問:富裕之后,怎樣進一步治理?孔子回答:“教之。”這一“先富后教”的思想,構成當代中國的文化態度。

作為傳統文化核心的儒學,曾經長久地塑造了中華民族綿長的文明歷史。在傳統中國,儒學,尤其是經學,成為中國人政治制度與社會生活的“大憲章”,大凡政治制度的建設,社會生活的改造,評價人物的價值標准,衡量善惡的基本尺度,都源自於儒學。正是經典體系所塑造的思想在一代代人中綿延不絕地傳承,才成就了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與文明的共同延續。而這些經典思想,也成為中國古代的核心價值,並在歷史的變遷中,沉澱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基因,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國人曾認為隻有批判傳統、打倒儒學,才能換來中國的浴火重生。但是,百年回首,人們發現國家富強初步實現之后,傳統文化重新成為思考中國未來的最重要思想資源。康有為曾撰文批評民國初年的“去中國化”傾向,認為中國自有其“國魂”,他說:“凡為國者,必有以自立也。其自立之道,自其政治教化風俗,深入其人民之心,化成其神思,融洽其肌膚,鑄冶其群族,久而固結,習而相忘,謂之國魂。”立國之道,如果不注重歷史則國家無根本,如果不注重傳統文化則國家無靈魂。儒學不能僅僅作為修身養性的學問,而應該在現代社會治理中發揮其重要功能。

在現代社會治理中,儒學不僅僅是文飾修辭的話語,而應該在具體的制度建設中落實其興禮作教、撫民化俗的意義。在古代聖賢的理解中,作為一個價值共同體的中國理想,並非止步於國富民強,更是塑造君子人格、澆鑄文化內核。而且,對於一個現代國家而言,經典與歷史構成了現代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在今天多元文明並呈的世界,“和而不同”的標准廣為接受,儒家經典同樣為思考現代國際政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例如在國際關系中,從傳統整體的“天下”主義角度,可以反思當今民族構成的“世界”理論﹔從“王道”的角度,可以反思當今時代以“霸道”為基礎的國際格局,等等。

穩健的推動傳統文化建設,激活儒學的舊基因,培植儒學的新生命,推進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既是鑄就一個禮樂中國的基礎,也關系著中國以怎樣的大國形象出現在國際舞台。一個古老而成熟的民族,必定要時時聆聽這個民族的古聖先賢們的教誨,從他們那裡汲取經驗與智慧,開創一個文質彬彬的禮樂中國。

《 人民日報 》( 2014年09月25日 05 版)

(責編:林露、熊旭)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