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下午3時,記者來到沈陽市第146中學,本該是體育活動時間,但學校操場上的學生很少,在操場跑道上都是三五成群學生一邊談笑,一邊散步。往年,由於有體育加分政策,一般這個時段,正是那些尋求體育加分的學生訓練時間,操場跑道、跳遠的沙坑都能見到這些學生訓練的身影。該校體育教師朱貴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高考體育加分取消后,現在很少有學生來練了。 ”
朱貴林的這一說法很快在記者接下來的採訪中得到了印証,該校周姓學生的媽媽說,“兒子讀高一,過去練的是跳高和跳遠。兒子學習成績很好,原來覺得以后考大學會有優勢,現在看來不可能了,今后都要把精力用在學習上,跳高跳遠就沒工夫練了……”
高考取消體育加分,直接受影響的,正是這些文化課成績非常好,又能獲得體育加分的學生,10分的加分可以幫助他們甩開成千上萬的競爭對手,進入重點大學。其實這部分考生並不多。2014年高考,我省享受體優生加分政策的考生共有802人,佔我省全部考生的萬分之三十四。事實上,大部分高水平體育特長生並不需要享受高考加分政策,他們可以走高水平運動特招錄取的出路,或者報考體育類院校。
高考體育加分學生的健康沒得到加分
“高考體育加分政策設立的初衷,本是為鼓勵學生強身健體,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沈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院王新坤教授介紹說,“加分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
從1983年開始,國家就有政策規定對高中參加地區級以上體育競賽獲單項前5名、或集體前3名的主力隊員,考分達到規定分數線的,可上提一個分數段投檔﹔1986年,國家教委又規定,獲得國家二級運動員稱號的考生,可降低20分投檔﹔一級運動員稱號的考生,甚至可降低50分投檔。
“高考體育加分,核心目的在於促進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全面提升身體素質。但近20年,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問題,德智體美就隻剩下一個智,體育課是最先被邊緣化的。有數據顯示:我國中小學生及高中生的肺活量、速度、力量等體能素質都在持續下降,這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及憂慮。 ”王新坤教授直言,“學生身體素質持續下降,高考體育加分越來越擴容增項,享受加分的學生越來越多,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
我省一位省級重點高中長期分管體育工作的張姓副校長指出,目前學校的體育課從小學到高中實際上已名存實亡,學生的體質是一屆不如一屆。高考體育加分,但學生的健康沒有得到加分,反倒是有人利用體育加分肆意踐踏高考的公平。
體優生不靠體育加分上大學
取消高考體育加分,是否會影響到有真本事的體優生的高校錄取,並因此影響到我省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呢?
面對記者的採訪,省教育廳體衛藝處負責人何欣特別強調,高考取消體優生加分,並不涉及高水平運動員 “特招錄取”及報考體育院校,“體優生一般有三條出路,一是參加普通高考,獲得國家一級、二級運動員証的有10分加分,所謂取消加分,取消的就是這一塊﹔二是面向自主招生體優生的高校,走高水平運動員特招錄取的道路﹔三是報考體育院校。 ”
全國目前有200多所大學有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資格,在高水平運動員招生中,是沒有加分政策的。另外,體優生報考體育院校也不會享受加分政策。
東北大學體育部書記楊定鵬向記者表示,“東大招生體優生,指的就是招收籃球等項目的高水平運動員,招生隊員首先要有國家二級或一級運動員証,同時更要具備高水平技能,要能夠代表東大征戰CU-BA聯賽並拼爭總冠軍。 ”
楊定鵬介紹說,擁有國家一級運動員証的體優生無需參加高考,隻需參加東大自己組織的文化課考試,分數要求不高﹔擁有國家二級運動員証書的體優生,則需要參加統一高考,其文化成績需要達到我省二本錄取控制分數線的65%,“東大執行的招生標准同其他高校一樣,都是教育部制定的統一標准。所以說,高考體育加分取消了,對各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招生沒有任何影響,加分、特招本身就是兩條線。 ”
比體育加分還實惠的新政將出台
沈陽師范大學沈北附屬學校初二學生張曉飛,近兩年一直在隨同學校田徑隊利用業余時間進行訓練,早上6時至7時30分要出早操,下午還要加練,周末及假期一般都要訓練,“我現在400米能跑57秒左右,如果我繼續練下去,高中時應該會達到53秒的國家二級運動員標准線,但現在高考取消體育加分了,練還是不練,我現在也在猶豫……”
今年遼寧省高考體優生有802人,僅佔遼寧省全部考生的萬分之三十四,這802人中田徑項目的體優生不足100人。從訓練難度看,體育加分只是惠及少數有體育天賦的學生。
“高考體育加分取消后,教育部將出台一系列政策,以推動學校體育的開展,全面提升中小學生的身體素質。 ”何欣介紹說。
取代高考加分的新政亮點是,基礎教育課改中,在總課時減少的情況下,把小學三至六年級每周3節體育課增加為4節,高中每周2節增加到3節。任何學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佔用體育課時。這是惠及全體學生身體鍛煉的硬指標,寫進了教學大綱。“過去的體育加分是鼓勵機制,隻有少數體育尖子生能獲得加分的獎勵。現在的新政針對的是每一個學生。 ”何欣解讀道。
校園足球的推出就是這一系列新政實施的先導。據了解,教育部計劃用3年時間把校園足球定點學校由目前的5000余所擴展到兩萬所﹔在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四級足球聯賽機制。然后就是籃球和排球等運動項目,先后在校園推進,讓孩子們的體育課更加豐富多彩……
□本報記者/朱才威
■鏈接
不用高考加分施肥 校園裡也能長出體育棒子
在剛剛結束的省十二運會上,撫順小將郭鐘哲在男子甲組400米比賽中以45秒76的成績打破了全國青年紀錄。 18歲的郭鐘哲今年7月畢業於撫順二中,現在已是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大一新生。
省體育局競訓處處長岳偉向記者表示,“郭鐘哲的成長之路,對我們的啟發很大,也堅定了我們走體教結合的信心。 ”現在,隨著高考體育加分被取消,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是否會因此受到影響呢?岳偉回答說,
“無論是郭鐘哲這樣的從校園裡成長起來的優秀運動員,還是體育系統下屬的各級體校的青少年運動員,他們上大學都會走高水平運動員特招的道路,取消加分與否,對他們沒有影響。 ”
高水平運動員的“出口”一路順暢,那麼“入口”呢?沈陽市第35中學排球隊教練員崔焱向記者介紹說,“35中排球隊從小學6年級或初一年級中選材,除了身體條件外,學生要有興趣、家長也要支持,日常訓練完全是業余訓練的方式,不會影響學生正常上課。經過初中3年的練習,這些小球員將進入35中學習、訓練,待到高三時,就會出成績了。 ”
近年來,35中排球隊成績非常穩定,在省內及國內比賽中排名靠前,隊員們也可借此獲得國家一級、二級運動員証,高考時他們可憑此走高水平運動員特招錄取的道路,進入中意的大學。崔焱介紹說,“來我們這訓練並加入我們球隊的孩子,看重的不是高考體育加分,而是特招出路,球隊今年招生非常順利……”
據記者了解,像沈陽2中的籃球、沈陽176中學的橄欖球等高中運動隊,他們的招生、訓練及高考等升學模式同35中的排球隊基本相同。這些高中運動隊既豐富了校園的文化體育生活,又增加了學校高考升學率,同時也為競技體育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新路。高考體育加不加分,與他們並不沾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