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12日電(記者賀迎春)“習近平這時候喊一嗓子很有必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趙法生今天上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古典詩詞不但能提高孩子的文學修養,更重要的是還能陶冶孩子的情操。
9月9日教師節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師范大學看望教師時表示,“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國學應該成為必修課
趙法生長期致力於傳統文化的推廣,曾聯名多位學者呼吁在中小學專門設立中華經典課程。在他看來,小學生不僅應該學經典詩詞,而且還要對國學有比較深的了解。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名近年來倡導“重讀國學”。王名曾在上課之前問學生,“你們讀過《大學》嗎?”很多學生感覺到奇怪,“我這不是在清華讀大學嗎?”其實,王名問的是讀《大學》,但學生們了解《大學》的很少。這件事對王名的觸動很大,他決心帶著學生誦讀《大學》、《中庸》等經典。
王名的孩子五歲開始讀國學,一直在國學學堂學習,直到八歲的時候才上“正規”小學。王名覺得效果非常好,孩子記住了很多經典。
趙法生認為,國學經典要學好,必須弄成必修課,要考試才行,同時還需要有專門的教師,專門的課時和專門的教材。
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學院教師教研員徐雲知認為,古典這一塊,當下師資,根本啃不動這塊石頭。對此,趙法生認為,師范院校、教育院校應該著力師資的培養,“也可以由語文、歷史老師兼任國學老師,但應該對他們進行培訓。”
內在的治理是社會治理重要部分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名認為,現在很多人在談社會治理,但是大多沒注意到,治理現代化還包括內在的治理,內在的治理即“修身”,這方面古人有很多精道、深刻的東西,我們應該從中小學開始學習。
“國學的核心是人格教育,培養君子人格。”趙法生表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儒家將詩看作一種教化方式,古典詩詞在教化方面有重要作用。
王名認為,習近平的講話有很強的針對性,現在語文課程要擔負起塑造核心價值觀,傳承文化的功能。
讀經典不要一哄而起
趙法生認為,從東亞范圍來看,100多年來中國大陸“去中國化”是最嚴重的,東南亞、台灣等地的中華文化保持得還是比較好的。這裡面有“五四”、“文革”的影響。現在有些人喜歡把傳統與封建、保守等同起來,普通百姓還好接受,但知識分子對傳統有偏見。
重視傳統對於中國大陸來說無疑是重要的。“但加多少不重要,加哪些內容很重要,誰來把加入的內容落實到位也很重要。一哄而起,勢必一哄而散!” 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學院教師教研員徐雲知說。
部分省市語文教材在減負過程中,把古詩詞從教材中去掉了或者減少了,王名認為,在減負與加強古典詩詞的教育方面,關鍵是要搞好平衡。“負要減下來,但古典詩詞的教育不能減下來。”
在習近平提出“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后,北師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任翔表示,明年9月起,由她負責主編的北京市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中,小學一年級《語文》的古典詩詞,將由現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個小學階段不少於1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