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風爐呼呼響,燒烤店煙霧彌漫,也許對很多人來說燒烤店“很有意境”,但對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過程裝備121班的學生張漢成來說卻是一件“煩心事”。
自稱“吃貨”的張漢成特饞羊肉串,每到假期就相約朋友去新疆館子解饞。但他煩燒烤時的煙霧繚繞,既污染環境又傷害烤串師傅的身體。
能否用機器代替人工來燒烤呢?
張漢成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電機,但電機轉動是勻速的,而烤串需要時間停留。如何解決轉爐時添料和取出熟肉的矛盾,是個物理難題。
他想到了啤酒廠生產線上灌酒裝瓶的原理。后來,他翻課本無意看到了“間歇運動”,心裡突然豁然開朗。
利用機械的不完全齒輪,可以讓動力結構保持連續運轉,但是轉爐卻可以暫停轉動。燒烤者可以順利取出已經烤好的肉串,並將生肉串放進爐子裡。這剛好解決了停留的問題。
換作平時,這樣的“胡思亂想”也隻能在同學面前吹吹牛,但這次不同,張漢成把這個想法告訴班主任唐昌鬆后,這位擁有30多個專利的老師立刻“煽動”學生把“想法”設計成圖紙:“你要是能設計出來,我就幫你申請專利。”
把想法變成圖紙,要經歷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張漢成從來沒有畫過圖紙。在學院的“特批”下,他走進了實驗室。起初,張漢成“特沒自信”,但他還是堅持著一輪輪畫,一輪輪修改。到最后,連他自己也沒想到“咬咬牙竟然堅持下來了”。
直到接到申請專利已通過的消息,他才感受到“創新不在書本上,而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在張漢成所在的班級裡,如今共有7名學生申請了7項專利。
面對學生,班主任唐昌鬆一開始也有些苦惱。他說,高職院校的學生文化基礎弱,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也弱,自控能力差。
但是他們的最大特點就是動手能力強,“我就是想讓他們把動手能力發揮到極致,用興趣推動理論的學習,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班級裡的第一項專利是高先輝申請的“輕便窗戶清潔器”。剛入校不久,高先輝的宿舍在5樓,他在宿舍大掃除發現,窗戶玻璃外側很難擦干淨。
市場中有一種磁鐵式內外擦窗戶的清潔器,但是這個產品如果吸引力不夠,玻璃外側的清潔器易掉落。專業課學到“連杆機構”,高先輝覺得可以解決擦窗戶的難題。
唐昌鬆說,申請專利對於高職學生來講是從未想過的事情,吸引力太大了。班級裡很快形成創新的氛圍。很多靈感來自生活中的“麻煩”。麻煩越多,他們總想“偷懶”。
90后王茂明風趣地評價自己是懶人。“發明就是用新的工具,滿足懶人更懶的需求。”
他的專利是挂壁式電腦學習桌。因為宿舍比較小,他又想玩電腦,又懶得下床,平時他常常拿著一個移動式電腦桌,爬上爬下。每天要應付老師檢查宿舍衛生,電腦桌搬來搬去十分不便。
他干脆研究設計了一個挂壁式電腦學習桌,用的時候拉開,不用的時候收起來,挂在牆上,不佔空間。
為了解決電源問題,王茂明隻好在床頭拉了一個插線板。
另一名同學權成覺得電線裸露不安全,他設計的新型多功能大學生宿舍用床,把所有電線置入床架上的絕緣空心管中,一塊可收縮的板上連接有插座、網線插口。
權成覺得這很過癮,他說:“其實發明和創造並不難,在原有的基礎上做加減法,或者把別的東西移植到常用的工具上。”
而宿舍裡的“安全事故”也促成了一項發明專利。一次,室友晚上起床不小心踢倒了熱水瓶,熱水還燙到了腳。
邵明程受到了列車上水瓶防倒裝置的啟發,針對大學宿舍特點進行改進,設計了“防倒防濕滑暖水瓶支撐座”。支撐座上有夜光帶,停電夜晚有醒目警示。
還有同學研究了太陽能水杯,通過杯子外側的太陽能板,提供熱量,保持杯子內的水恆溫。他的靈感竟源於兒童的太陽能電風扇帽子。
而為解決杯底固體凝固不易攪拌,專門在杯底安裝一個手動式攪拌器,這個攪拌器的靈感亦源於市場上流行的“手轉發條”的兒童玩具。
現實中,這些擁有專利証書的學生已經招來一些企業的“橄欖枝”。
唐昌鬆說,用人單位看到申請專利的材料,都很激動,沒想到他的學生如此富有想象力。“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絕不亞於一篇本科生的科研論文”。
在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祝木偉眼裡,獲得專利只是學校創新實踐教育的“副產品”。通過實驗研究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學生真正收獲的是通過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這才是學校真正的目的。
祝木偉介紹,學校專門撥出專項資金鼓勵學生申請專利,同時對獲獎的學生給予獎學金等獎勵。(記者 李超 李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