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全國學生運動會開幕式上,學生成為焦點,但他們在賽場上的身影卻未必有人關注。 CFP供圖
全國學生運動會不久前在上海舉行,這是我國中學生運動會與大學生運動會合並后舉辦的首次以學生為參賽主體的綜合性運動會。但記者近日在調查時發現,很多大、中學生並不知道學生運動會,也不清楚自己學校有沒有運動員參加比賽,這些學生表示,自己很少關注大型的學生賽事,對其他面向體育特長生的學生賽事也不太感興趣。少數關注學校運動隊成績的學生則表示,很難獲得學生體育賽事的信息,體育特長生也頗有怨言,稱自己在賽場上為學校爭奪榮譽,但大多數情況下,普通學生卻對運動隊的成績反應冷淡。
普通學生與體育生的隔閡
此次全國學生運動會進行的是中學生組比賽,兩年前,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已經舉辦。記者近日採訪多名高中生,大多數人不知道此次學生運動會,北京某重點中學高一學生小邱的回答很有代表性,“身邊有一些學生是專門練體育的,參加比賽應該是他們的事。我隻要上好體育課,別因為體育影響高考就可以了。”
小邱所在的中學是一所游泳傳統校,學校游泳隊的實力在北京市名列前茅,不過據小邱介紹,學校游泳隊的隊員基本都在一所區體校訓練,是體校生,體校生與普通學生之間似乎有一種天然隔閡。這種隔閡很大程度影響了普通學生對學校運動隊參加各項賽事的關注度。
此外,隔閡也體現在體育生對學校缺乏認同感上。南京雨花台中學體育教師吳偉向記者介紹,學校足球隊成員原先就是當地體校一批練足球的孩子,雖然這些孩子每天也在雨花台中學學習和生活,但他們依然把自己當成體校生,對學校沒有太深感情,很難和普通學生融合到一起。
學校運動隊不僅心理上與普通學生有距離,即便生活中也很難與普通大學生產生交集。重慶大學大二學生屈霞表示未關注學校運動隊的比賽,“因為他們一般不在本校比賽,在的話也不在我們校區。”
學校運動隊的成績優劣影響著被普通學生知曉的程度,天津師范大學大一學生孫汝亮表示,“我們學校的龍舟隊就很不錯,取得好成績的項目曝光率自然會很高。其他一般的項目對於我這種本身對運動不感興趣的人來說,存在感基本為零。”
大多數普通學生對學校運動隊和學生體育賽事的關注度不高,讓學生運動員感到很郁悶。“我們體育班和普通學生接觸比較少,所以他們也不會在乎我們的比賽過程和結果。”某高校工商管理一年級體育班學生小彭說。“我們希望獲得普通生的關注,但我們沒有平台讓普通生了解我們,”某高校排球隊二年級學生小蘇表示,“我們平時參加全國性的比賽取得了很好的名次,但回到學校后,除了體育隊的人知道,其他同學幾乎毫不知情,我們有時也會覺得很失落。”
普通學生也有關注學生賽事的願望
普通學生對學生體育賽事絕非毫無興趣,大連海事大學大二學生趙曉偉直言,自己和同學對貼近學生生活的賽事就非常關注,“比如我校以班級為單位的籃球賽——千帆杯,參賽的都是自己的同學、好友,大家對比賽就比較關注。再者就是我校一年一度的‘海大杯足球賽’,以院系為單位的各支隊伍都是強手中的強手!賽事盛宴,不看不快!”
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參加的比賽,普通大學生其實也想關注。上海海洋大學大二學生張姝表示,“我認為學校高水平運動隊的比賽,作為普通同學也應該知道。一是運動隊代表學校比賽,作為大學的一員,有必要了解自己學校參與的活動。另外通過關注學校運動隊的比賽讓自己關心體育,全面發展,提升自己。”
中北大學大三學生秦景鈺也認為,普通學生有必要關心學校運動隊和學生體育賽事,“熱愛體育、身體健康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高水平的比賽一方面利於激發學生運動熱情,另外可加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
但學校運動隊和學生賽事自身不重視對外宣傳,讓普通學生縱有知曉的願望也無從實現,就讀新聞專業的屈霞同時也是一名學校媒體的記者,“可能是學校運動隊戰績不佳(當然我沒有查証過),然后校媒覺得沒什麼可以說的,沒有關注點,所以就報道得少。第二點是信息獲取不太方便,每個學校基本都沒有陪同校隊參加比賽的宣傳報道組。”
體教重組比體教結合更可行
在中國學校出現的學生賽事不能或很難引起學生關注的現象,在國外極其少見,通常,國外的學生對學生賽事會表現出巨大熱情。上海大學體育學院副院長、教授柏慧敏向記者分析,“這與學生運動員的成長大多是在另一個體制內,包括少體校、專業隊等有很大關系。他們的成長沒有與普通學生融合在一起。長此以往,學生運動員群體與普通學生群體之間形成一個天然界限,普通學生可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他們(學生運動員)與我們不一樣。也就不太會去關注他們的比賽。”
不是普通的學生沒有興趣關心學校運動隊,而是很多時候,他們感覺學校的運動隊、運動員離他們太遠。
在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往往也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管理體系下,比如放在某個指定的學院或專業,很少有高校把高水平運動隊的隊員依照個人學習興趣放到相應專業中去。柏慧敏表示,“如果學生運動員是分布在學校裡的各個學院、專業,他們對普通學生的影響力肯定不是現在這樣。不過,依照目前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招生、培養的現實條件看,考慮到學生運動員的日常管理、文化課學習能力等因素,把他們打散管理、分布在各個專業,對絕大多數學校也不太現實。”
學生運動員是學校體育的佼佼者,他們本應該發揮帶動普通學生關注體育、參與體育的積極作用,但如果學生運動員與普通學生之間有隔閡,這種作用就很難發揮出來。怎樣破解“普通學生對學生賽事關注難”這個幾乎是中國獨有的校園現象,柏慧敏表示,關鍵還在於“要讓學生運動員真正出自學生當中,而不是讓他們在另一個體制中被發現、被培養。”
此外,柏慧敏認為“體育部門、教育部門這麼多年來一直在說‘體教結合’,但‘體教結合’的結果依然是體育部門、教育部門各自為陣,關注的只是自身利益,雙方的完全結合不大可能。”柏慧敏的建議是“體教重組”,“要讓學生運動員的培養完全在學校裡進行,學校的教練師資可能會不足,那麼就從體育部門或社會上聘請高水平教練,但學生運動員必須是普通學生的一員,這樣他們才能對普通學生產生影響。”
從學校體育課和體育活動開展的角度說,學生體質狀況和學校體育工作正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學校體育課時在不斷增加,教育主管部門還要求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但為什麼還有很多學生不愛運動,對體育的關注度不高?“因為長期以來,我們的學校體育工作在培養學生學會至少一項體育技能上沒有發揮作用,很多學生在上了十幾年的體育課后依然沒有掌握任何一項體育技能,體育課的意義對他們來說就是鍛煉身體。”柏慧敏表示,體育如果想融入一個人的生活,必須要以具體的運動項目作載體,一個人如果連一項體育運動都未能掌握,要想讓他對體育產生興趣,在日常生活中去持續關注體育,難度很大。
關心學校運動隊、關注學生體育賽事的普通學生仍然存在,比如那些真正喜歡某個運動項目的學生,他們對這個項目的比賽信息,不管與自己的學校有沒有關系,都會非常關注。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了這樣的例子,比如清華大學就有一群非常熱愛排球運動的普通學生,他們不僅對學校排球隊外出參賽的表現、成績很關注,而且還會時常到體育館觀看學校排球隊的訓練,排球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記者 慈鑫 實習生 郝玥 徐菱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