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之所以成為權力尋租的秘密通道,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公開不透明,許多關涉公眾利益的交易都是在厚重的帷幕下進行。
教育部日前發布新規,將特長生招生、基建工程招投標、校級領導干部社會兼職、因公出國等社會普遍關注的“敏感”信息納入《高等學校信息公開事項清單》,要求75所直屬高校即時公開、確保真實。這意味著,長期以來橫亙在人們面前的高校“信息圍牆”有望被推倒。
近些年來,我國高校已漸成腐敗多發區,特別是其基建、採購、后勤和招生等領域,成為腐敗的重點區域。不久前,南京市檢察院宣布的一則消息,再次引發人們對高校自主招生的廣泛關注:人民大學招生就業處原處長蔡榮生因涉嫌受賄罪被逮捕。經查,2006年至2013年期間,蔡榮生利用職務便利,在學校特殊類型招生過程中收受賄賂高達1000余萬元。
教育見証著一個社會的操守與良心水位。從象牙塔變身蛀牙塔,從清水衙門到油水橫流,高校腐敗一次次觸痛了公眾的神經。而高校之所以成為權力尋租的秘密通道,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公開不透明,許多關涉公眾利益的交易都是在厚重的帷幕下進行。比如,一些衙門化的高校,其財務管理也完全像個自成一體的小社會,權力過大,制約過小,使得許多納稅人支付的寶貴教育經費,被巧取豪奪流進了個人的腰包。
教育部此番開列信息公開“清單”,包括招投標等50項信息被納入公開范圍,並列出了具體時間表,將在相關信息制作完成或獲取后的20個工作日內公諸於眾,從中不難看出教育部動真格、出真招的決心。但值得考量的是,如何防止其再一次流於形式,從字面上的鏗鏘化為現實操作中的雷厲風行?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說,“清單所列50條只是一個底限要求”,那麼,如何讓各高校在清單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公開的范圍、加大公開的力度?
我們可以先來看看一些發達國家是怎麼做的。比如,學校的重大決策都要由教師委員會或者理事會作出,涉及與外界發生關系的,比如征地辦學行為,還要提交當地議會審批,以確保辦學決策的科學與民主。與此同時,學校每年都有年報,詳細地公開學校的資金使用情況,以及取得的效果,接受師生和校友、捐贈者的監督。這樣的舉措對我們來說不無借鑒與啟示。
另一方面值得深思的是,其實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發布了《關於全面推進校務公開工作的意見》﹔2010年,教育部又通過了《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但從實際情況看,似乎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有人認為這是因為高校對於信息如何公開存在認識上的誤區,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罰則的缺失。此次教育部將針對清單公布引入第三方評估,評估和督查情況將向社會公布,這是一種看得見的進步,但要讓高校信息公開不再成為空話,除此之外還得實現主管部門的監管與社會多方面監督制約的結合,並落實切實可行的責任追究制度,讓不公開者為違規行為埋單。
進一步說,推進高校信息公開,還得著力於重塑現代大學制度,通過去行政化等手段重建大學精神,包括加強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實行管評辦分開,把教育評價權更多地交給社會,對大學實行專業評價等。我們希望,高校信息公開,只是這諸多改革動作中的第一步。(子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