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追尋紅色記憶——首都大學生記者團山西行

太行巍然立 召我做先鋒

2014年07月17日13:27        手機看新聞

此次首都大學生記者團於山西的紀念抗日採訪集體活動中,一行人在太行山間反復穿梭,隊伍排成一字型勻速行走,整齊的白色隊服在北方喀斯特地貌特有的黃色風化岩映襯下,宛如一條白色的長龍,跨越了歷史的長河,追隨著1939年那支紅色隊伍的腳步。

北宋時代杰出的科學家沈括在太行山前寫下“此乃昔日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裡。”現代地質研究已經証實了他的推斷,在六億年以前,太行山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后來經過頻繁的地殼運動和構造抬升作用,海水時進時退,氣候溫暖濕潤,森林生長茂密。地殼活動最終形成了太行的階梯狀地貌,也為太行山區留下了豐富的煤炭資源。

行走在這片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的分界地帶,特殊的地質地貌形態也賦予了山間人特有的紅色記憶。正如太行地質構造的規律,革命之火在陝北的黃土高原得以保存,在重巒疊嶂的太行山間則得以發展壯大,最終形成燎原之勢走向華北,走向全中國。

不論是在板山革命根據地陡峭的山峰前佇立,還是在黃崖洞兵工廠那深切的河谷邊行走,置身其間去追尋那一段紅色的歷史,“V型谷”和“山地夷平面”都有了超出地貌本身的意義。陡峭的山峰像是英勇的戰士在向侵略者發出雄壯的怒吼,寬廣幽長的河谷仿佛能夠源源不斷地為革命事業輸送新的力量。太行東部陡峭,西部徐緩,正像是中國人民對待外敵同仇敵愾,對待同胞民主和諧,象征著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內涵。

在太行廣袤的紅色大地上,在革命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涌現了無數革命志士,他們中有的人早年留學毅然回國參與科研工作,在黃崖洞中實現著燦爛的革命理想﹔有的人年紀輕輕便在戰場上為了更加年輕的新中國出生入死,舍身跳崖不甘落入敵手,奉獻了無悔的青春﹔還有的人已經年邁不能上戰場,卻在后方為了革命事業的明天燃燒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分能量……巍巍太行,有著太多的故事。行走其間,我們感受到了它的召喚。今天的這條白龍,來自於祖國的五湖四海,我們讀書在北京,但今天感悟在太行。在先輩的不懈努力下,國家已經度過了最為艱難的歲月,在改革開放全面發展的今天,我們新一代的青年同志、大學生隊伍,甘於為祖國的明天奉獻,也敢於做復興之路上的先鋒軍。(中國地質大學 張博文)

(責編:楊晨(實習生)、熊旭)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