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試后,我照例宣布:“同學們,明天開家長會!”下課后我去辦公室拿了本教材,當我再次返回教室時,不知是哪位同學用紅色的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下面的大字:“家長會和‘小三兒’一個性質,都是破壞家庭和諧關系的!”當我看到后,先是震驚,接著穩定下情緒,裝出不在乎的樣子,可是心情十分沉重。我猜想這可能是一個家庭不夠和諧甚至家庭已經破碎的孩子發泄而寫的。但我並沒有去追究。因為一個敢於寫在黑板上而且沒有同學擦掉的“大字”一定是專門寫給老師看的,就算追究下去,孩子一定會“大義凜然”地站出來,在同學面前表演“英雄之舉”。事情過后我不斷地反思:“為什麼學生會對家長會如此反感呢?”
每次在家長會教師都會表揚一部分學生批評少數學生。但聽到孩子受批評的家長、對自己孩子不滿意的家長,回家后往往把不滿情緒全發泄在孩子身上,批評、辱罵,甚至家庭暴力。而那些得到表揚的孩子由於每次開家長會都得到表揚,開家長會反而成了家長的負擔,起不到什麼激勵作用,孩子也就無所謂了。從學校的出發點看,當然開家長會是為了能夠和家長溝通,希望家長和老師一起幫助孩子成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很多家長被老師指出了孩子諸多缺點后自尊心受不了,確實管了幾天孩子,或者回家好好“教育”了孩子一頓,孩子聽話了幾天,於是家長又不管了,還給自己一個理由:開家長會后我確實教育孩子了,但不管用啊。孩子畢竟是孩子,他的毅力和耐性都不能長久,容易犯錯誤。別說孩子,就算大人犯了錯誤,不經過大的痛楚,有幾個能通徹心扉,徹底悔過?學校會定期組織召開家長會,家長從孩子上學后一直到讀大學前,每年至少需要參加兩次家長會,如何讓家長會起到增進父母對孩子的了解,從而促進孩子與學校、老師、父母之間良好的情感互動?我們應該努力做到以下的六點,讓家長會“改頭換面”,不再做“小三兒”。
來源: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