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微調了哪些政策 考試強化基礎學科--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自主招生:微調了哪些政策 考試強化基礎學科

2013年01月10日05: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現場寫真——

  探秘北大自主招生 

  1月4日,記者走進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探秘今年起實施的“元培綜合評價系統”。就在幾天前,北大公布了417名“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候選學生名單,這些來自全國近300所中學的優秀學子將獲得不等的政策優惠,最低可降10分錄取,最高可降至當地本科一批控制分數線錄取。而他們,正是綜合評價系統的首批體驗者。

  選拔機制的變化,首先體現在考官人數上。此前每位考生“迎戰”3到5位考官,而從今年起,每位考生將接受至少12名以上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的考核。為此,北大投入了280多名教授。

  變化也體現在選拔維度上。綜合評價系統對每位考生進行初步審核評價、學科基礎面試、綜合面試、隨機抽查筆試、體質測試等考核,試圖最立體、最准確地捕捉到每位學生的特點。

  變化還體現在“專家委員會”的介入上。在考生接受了全部考驗后,“專家委員會”出場,他們將根據考生表現及考官評價,在完全隱去考生個人信息的情況下逐一評定、討論,並匿名投票,最終確定每位考生獲得的分數優惠幅度。整個選拔考核過程歷時近一個月。

  “動員280余名教授參與,整個考核過程歷時近1個月。”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秦春華介紹,“學校旨在探索不簡單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標准,而是把考察重點轉向更為重要的發展潛能、想象力、邏輯思考與批判性思維、領導力、社會責任感等要素上來。”秦春華強調,“我們對經由這個過程選拔出來的學生有信心,也希望日后能涌現出學校想要培養出的人才。”

  從2003年算起,到今年,我國高校自主招生已經走過10年。從起初僅幾所高校破冰嘗試,到今年覆蓋全國90所高校的全面開花﹔從最初因面對有關公平、科學的質疑而謹慎前行,到今年不拘一格、多種形式並存的多元選拔,自主招生經歷了從嘗試到成長的重要10年。

  1月,自主招生的關鍵月份,部分高校剛剛結束針對特定類型考生的面試,部分高校即將關閉自主招生報名的大門,中旬,更是進入了包括北大、清華在內的高校集中公布初審名單的時間。

  記者走進部分高校,近距離觀察,2013年的自主招生究竟有哪些耐人尋味的政策“微調”。

  內容精簡,考試強化基礎學科

  今年,不約而同的,“北約”、“華約”、“卓越聯盟”等自主選拔聯考學校都選擇了精簡筆試內容,淡化英語要求,強化數學和物理兩門基礎學科要求的做法。

  大部分學校都將考試科目精簡成2大項。其中,以北大為首的“北約”聯考理工科類專業考核科目為自然科學基礎(數學、物理),文史類專業考核科目為人文科學基礎(語文、數學)﹔以清華大學為首的“華約”聯考,《數學與邏輯》為必考科目,《物理探究》或《閱讀與表達》考生還可任選其一﹔以同濟大學、天津大學為代表的“卓越人才培養合作高校”:聯考科目分為學科基礎測試一(涵蓋數學和物理知識)和學科基礎測試二(涵蓋數學和語文知識)兩類。

  聯想到多年來,基礎學科備受“冷落”的現狀。數學、物理成為“香餑餑”著實令人欣喜。數學、物理作為基礎中的基礎,其學科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往往是在越前沿的科學研究中,越能體現出來。

  為此,清華招辦主任於涵的話值得思考:“今年的自主選拔筆試不再對考生高中所學科目進行全面的知識性測試,而是突出重點,對考生在特長學科上的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進行充分考查,這樣可以為更高質量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涌現創造條件。”

  體質測試,從“選修課”變“必修課”

  今年,北京大學在自主選拔錄取中首次加入了體質測試項目,所有進入面試程序的考生均須參加體質測試,體質測試在面試時舉行。作為首個推行體質測試的高校,今年清華大學也將在以往學生自選參加體質測試的基礎上,考慮力爭對所有考生全面開展體制測試。

  從“選修課”變為“必修課”,從2年前清華大學的首次“試水”,到今天為更多的高校所借鑒、推行,體制測試已經逐漸為考生和家長所接受。

  就記者的個人感受而言,“體質測試”的真正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多了一把尺子衡量與考評考生,更為可貴的是,在全社會倡導了一種風氣,在基礎教育領域裡明確地傳遞一種信息——育人至上,體魄需與人格並重。

  聯想到中小學生身體素質狀況堪憂的當下,清華、北大等知名高校通過招生考試制度發揮引導作用,倡導學生重視體育鍛煉,方向可取。 

  考評人才,“多維”與特色兼顧

  今年高校自主選拔,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的“綜合評價”成為各高校進一步改革的方向。除北大正式提出“元培綜合評價系統”之外,其他很多高校也都較往年進行了微調,完善了多元評價的程序設計,強調考生高中三年的表現以及獨特的個人興趣等。

  同時,今年較之往年,各高校在選拔人才時更強調和突出了學校之間不同的特色,彰顯獨特的人才培養定位。如復旦大學的“望道計劃”、南開大學的“公能”人才選拔,以及天津大學和同濟大學等高校的卓越工程師人才選拔等,讓學生在申報學校時,不僅考慮到學校的聲望,更要兼顧自己的興趣特長同學校人才培養方向是否相匹配。

  用“多維”的考評方法,全面、立體地選拔出學校特色與個人興趣相匹配的人才,提高人才選拔和培養效率,這個方向值得肯定。

  效率公平,兩頭都得兼顧

  今年北大提出,自主選拔錄取候選人中農村戶籍考生的比例不低於20%,並對國家明確的重點農村扶貧開發地區給予重點扶持。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一同開展“自強計劃”的選拔,對長期學習、生活在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或少數民族地區的優秀學生單獨劃定筆試通過分數線,同時對家庭經濟困難考生給予參加考試的費用補助。

  顯然,追求公平依然是2013年自主招生的主題之一,並仍將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主題。

  但值得思考的是,在追求公平的同時,追求效率也應是每一所高校,尤其是北大、清華等知名高校在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的內容。一流的大學必須有一流的生源,對比哈佛、耶魯、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高校擁有充足的招生資金和完善、嚴格的招生流程,用“高投入”保証“高產出”的人才選拔策略,如何在兼顧公平的同時,提升選拔人才效率,中國高校,還需發力。(記者 趙婀娜)

 

 

    

(責任編輯:蘇楠、熊旭)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