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流行”微博征友 家長怎樣對待早戀【4】--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中學生“流行”微博征友 家長怎樣對待早戀【4】

2012年12月27日08:24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學者意見

  孩子早戀,真有那麼可怕嗎

  ◎付小平

  “早戀”這個詞,在我們上學的那個年代,基本上跟品行不端、不學無術等貶義詞一樣。一旦有人膽敢冒犯,都會被家長和老師視為洪水猛獸。他們最大的顧慮,其實並非談戀愛這件事情,而是擔心早戀會讓孩子變壞,同時還可能影響學習和考試。

  歌德在《少年維特之煩惱》裡面曾經寫過:“哪個少年不鐘情,哪個少女不懷春。”作為過來人的爸爸、媽媽和老師,應該捫心自問:難道我們在學生時代就沒有喜歡過其他人嗎?如果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一個正常的成長過程,為什麼我們要把少男少女這些青春情懷不假思索地貼上“早戀”的標簽?

  對於孩子早戀,令成年人最擔心的莫過於以下兩點:

  第一,早戀可能導致孩子早熟,甚至“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特別是女孩子,給自己一生帶來不良影響。這種情況在現實中也確實不少。從各種媒體報道中,我們確實發現,很多女孩子因為放縱自己導致出現悔恨終身的事情。但是我認為,這些行為並不能完全歸結於所謂的早戀,而是因為孩子沒有得到正確的性教育,沒有理解什麼是真愛,沒有學會“發乎情、止乎禮”,更沒有學會自尊、自愛和自重。因此,很大程度上責任不在孩子們的鐘情和懷春,而在於父母、老師沒有告訴他們真愛和迷戀的區別,沒有告訴他們選擇愛情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更沒有告訴他們怎麼保護好自己。

  第二,在學生階段,孩子太過於專注感情,會耽誤學習,導致成績下降,最終影響孩子考大學和找工作。因為早戀影響成績的情況確實也會發生。但是,如果孩子都能正確看待這個問題,都能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反倒還可能成為學習的動力。去年有一部台灣電影風靡了大江南北——《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劇中男主角因為喜歡上了班上成績優秀的女孩,把自己從一個差生完美轉型成一個好生。

  當然,我並不是鼓吹中小學生談戀愛就是好的。我只是想告訴成年人,我們需要禁止的不該是孩子們的愛慕之心、愛戀之情,而是他們在公共場所的不雅行為、對感情的過度貪婪等。我們需要引導他們認真對待自己的童貞,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想清楚愛情對一個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我們究竟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伴侶。

  那麼,作為家長和老師,當孩子遭遇“早戀”時,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1.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早戀”的標簽

  對於情竇初開的孩子來說,喜歡一個自己欣賞的異性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發育過程。隻不過,有些人會把那份愛慕之情隱藏在心中,僅在別人不經意間多瞟幾眼那個“意中人”。而有些人卻會把這份愛戀之情向對方明確表白,如果對方擦不出火花,頂多成為比較好的異性朋友而已。當然,如果雙方一拍即合,就很可能發展成戀愛關系。

  對於前面兩種情況,老師和家長都不必大驚小怪,我們都曾經年少過,甚至痴情過,盡可能站在孩子的視角看待孩子。對於后一種情況,我們也不必驚慌失措,視孩子的情況選擇正確的引導方案,該適可而止時就春風化雨,該懸崖勒馬時就當機立斷。

  2.引導孩子確立正確的婚戀觀

  當孩子步入青春期,對異性的沖動是無法避免的。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引導孩子確立正確的婚戀觀。當孩子們都能對戀愛和婚姻當中蘊含的責任和尊重正確看待,甚至能進一步把這份青春激情轉化成認真學習和積極上進的動力,我們根本就不用擔心孩子誤入歧途而無法自拔。

  曾經看過一部描寫孩子青春萌動的美劇——《怦然心動》,其中男主角外公說過一句話:“有些人淺薄,有些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但是總有一天,你會遇到一個絢麗的人,她讓你覺得你以前遇到過的所有人都只是浮雲。”這句話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傳遞給孩子的一種婚戀觀,讓他們知道,選擇伴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3.加強青少年性教育,破除對性的神秘感

  很多家長和老師都覺得,性是個難以啟齒的話題,這種東西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懂了,或者希望孩子長大了再進行教育。我覺得這個觀念需要修正,我們對孩子的性教育要從更低齡的時候開始。

  對於孩子來說,性和其他東西一樣都是他們所未知的,他們探究其他事物時,大人總是配合,總是講解,而在探究性的時候,我們總是回避,總是撒謊。大人越是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越來越神秘,越來越有趣。而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一旦孩子掌握電腦等了解外界信息的超級工具,就會無師自通地去了解性。那個時候,可能更多的負面的東西會佔領孩子的精神高地。所以,當孩子出現對性有極大興趣時,我們要更平靜地對待和解釋,破除青少年對性的神秘感。

(責任編輯:袁勃、熊旭)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