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流行”微博征友 家長怎樣對待早戀【2】--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中學生“流行”微博征友 家長怎樣對待早戀【2】

2012年12月27日08:24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兒子小學與“女朋友”約會 我來當參謀

  ◎劉繼純

  “早戀”這個詞兒非常失當,十足是成人視角,體現錯誤認知和評判。國外用puppy love,或者teenager love,意指青春期短期戀愛,像小狗一樣,不成熟、稚嫩。恰當的認知,這是前提。

  異性交往很正常,這是天性,“食色,性也”,這是異性交往的性質,而且這是孩子社交的重要內容,是社會認知的重要因子,這是異性交往的重要價值。因此,父母有恰當的態度和認知,不但能幫助孩子恰當地跟異性交往,而且能防范真正的“早戀”。簡單地說,以我的個人經驗,父母的介入分為事先引導和事后干預兩部分。

  我的兒子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放學路上告訴我,今天他跟“女朋友”約會了。我問他在哪兒約會的,都聊些什麼啦?他說是在圖書閱覽室約會,聊他們都看過什麼電影。然后我問起女同學看過哪些電影,有沒有他們都喜歡的電影。我還猜測女同學的性格,想知道兒子喜歡什麼樣的女孩兒。從始至終我們都特別自然而正常聊這次約會,我表現出非常大的興趣。兒子毫無保留,什麼都告訴我。我說你們的約會很好,多聊聊共同的話題,如果想約會,可以繼續約會。

  兒子很早之前就告訴我們,他跟這位女同學是好朋友,我們就說很好啊,隻要是朋友,就不分男女,都是朋友。而且我們還時常問起女朋友的情況。

  兒子告訴我之所以選擇在閱覽室偷偷約會,是怕同學知道了笑話他們。我說男女同學交往,那些亂說的同學想法和做法都不對。兒子還告訴我,許多同學,尤其是男生,覺得男生女生交往就是在談戀愛,就是不好的事兒。他們表情怪異,亂開玩笑,嘲笑別人,還“老公”、“老婆”地瞎說。

  小小孩子哪裡來的這些錯誤認識和觀念?當然是家長缺乏恰當的教育和導引,或者簡單模仿成年人的認知和價值觀。父母和老師按照成年人的想法,認為學生之間的異性交往就類似於戀愛,就是“早戀”,這是錯誤的想法。父母簡單地禁止孩子的異性交往,孩子當然會有不正常的認識。異性交友跟同性交友肯定有區別,但相同之處更多,家長沒必要大驚小怪,更不能簡單定性和禁止。

  兒子跟女同學約會,他用的是“約會”這個詞兒,因為我們成年人隻創造了這個詞兒,沒有更恰當的詞兒可用。在我看來,兒子約會就是一次正常的普通的異性孩子之間的交往,他們聊電影,難道不正常嗎?兒子坦誠自然地跟我說這件事兒,說明他能正常地對待這種事情,沒有任何心理負擔。

  父母能自然而正常地與孩子聊異性之間的差異,孩子之間異性交往的必然和必要性,這屬於家長的事先引導和恰當教育。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告訴孩子,異性交往不好,不能跟女孩子做朋友,早戀就是不對,我相信他仍然會跟女生交往,並會悄悄轉入“地下”,不再跟父母坦白。一旦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們也不會向我們求助,隻會成為隱私,成為一種心理負擔。

  兒子還告訴我說,他有“情敵”了,有個男生公開宣布喜歡這位女同學。顯然,這件事兒他不知道如何處理,向我求助。我說這不叫“情敵”,因為你跟女同學是朋友,朋友不排斥第三者,也不排斥第四者、第N者。如果他想跟你們成為朋友,你們應該接納他。朋友圈子越廣泛越好。如果他排斥你,單獨跟女同學成為朋友,那得看女同學更喜歡跟誰做朋友了,他說了不算啊。

  后來,這個男同學沒有成為兒子的“情敵”,他跟那位女同學也成了好朋友。

  孩子們都有異性交往的沖動,但方式和心態差異很大,根子就在於是否開展過恰當的異性交往教育。家長的心態不端正,教育不當,孩子以不正常的心態看待正常的事兒,正常的異性交往就可能發展為不正常的戀愛,好事兒演變為壞事。

  如果事前導引工作未做足,做得不恰當,事后就得設法補救。事后干預的核心原則,仍然是肯定和鼓勵異性交往,但前提必須是讓孩子有一個正常的認知。由此才能把孩子從錯誤的異性交往中拉出來,轉而開始恰當的異性交往。

  前年暑假期間,我到一位高中朋友家做客,聊起他們家正上高二的女兒。孩子的媽媽說,感覺到女兒在談戀愛,班主任老師也証實了這一點。晚飯的時候,我對他家女兒開玩笑說,你這麼優秀的女孩,有沒有男孩兒追你呀?女孩猶豫了一下,笑著搖搖頭。我說有沒有你喜歡的男孩兒?女孩又猶豫了一下,點點頭。

  我借題發揮,說起當初自己上中學時暗戀過誰,被誰暗戀過。說起某個同學的戀愛,感慨那時候的感情真是太純真了。說起誰跟誰談談戀愛簡直像是做賊,感慨自己當初為什麼不敢大方地跟喜歡的女孩交往。抱怨父母和老師的無知,光知道禁止,甚至開除戀愛曝光的學生,卻沒有告訴我們異性交往是正常的,更沒有鼓勵我們主動跟異性交往。

  朋友的女孩非常靈氣,我相信我們一番半真半假的餐桌聊天能讓她總結出許多有價值的信息。果然,一個月后接到朋友的電話,他感謝我的“胡說八道”,說我們的憶舊讓女兒主動告訴他們,她就是在戀愛。他們聽從我的勸告,並沒有責怪孩子,而是先贊賞孩子異性交往,鼓勵孩子繼續交往。然后,答應幫助孩子處理一切處理不了的問題。

  今年高考,這個女孩成績相當不錯,被北京一所全國重點高校錄取。我們去看她,一起吃飯,聊起那段戀愛,她說跟爸媽“交代”之前真的很有心理負擔,放棄不下,又處理不好,確實影響學習。一旦正常看待了,純真的感情還在,但知道如何處理了。

  事后干預,第一步是反省自身,第二步就是如何才能讓孩子願意跟父母說出自己的秘密。直接追問、逼問,或者掌握情報后跟孩子攤牌,都不是恰當的辦法。可以拿一個事例,跟孩子泛泛地聊聊這類事情,也可以回憶自己當年的“糗事”,或者談談鄰居孩子的同類情況。途徑不一,但都得傳達給孩子一個明確的信號:異性交往很正常,家長不但贊成,而且會出主意。家長的主意取決於孩子的年齡,從聊天拉手擁抱,直到告知孩子性行為和孕育常識。孩子心理負擔放下了,即便不會和盤托出,也能恰當地看待和處理自己的事兒。父母最擔心的事情,比如學業、性行為、早孕,都能因此降至最低概率。

(責任編輯:袁勃、熊旭)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