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爱心图书的持续接力
在北京出版集团与北京电视台的支持下,2015年春节期间,“带本书,给家乡的孩子们”系列公益活动正式启动。
3月31日,河北省唐山市高淑珍爱心小院建立了第一座“爱心图书室”。6月中旬,100多位“捎书信使”,相继将募集的3万多册爱心图书带到了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55所学校,并建立了5所爱心图书室。
12月4日,在大理州旅游发展委员会支持下,“带本书,给家乡的孩子们”系列公益活动之“读好书,明大理”爱心图书馆捐赠活动启动,由7234名网友捐建的小邑庄完全小学“爱心图书馆”正式启用。北京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周浩介绍,该项公益活动预计还将在边远山区捐建五六个爱心图书馆。
赵玉君没想到毛雷和他的同伴们真的做到了,而且只用了一年时间。“非常感谢大家关心孩子们的阅读。读书能让孩子们的视线离开游戏,看向更广阔的世界。”
一条培养阅读习惯的建议
书有了,毛雷又开始担心,怎样就着“热乎气儿”,培养起孩子们的阅读习惯。
毛雷再次回到才村,走访当地村民。“成绩不好,还看课外书?”“看什么书,帮家里做做事。”村民的话让毛雷担忧。
不仅是才村,有关调查表明,今天,我国仍有约6900万农村留守儿童,处于阅读条件落后、缺乏基本保障的境遇中。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一直关注少儿阅读。他曾走访过四川、山东、江西等地的农家书屋,发现假期里孩子们的读书热情很高,一个寒假几乎就能看完书屋里所有的童书。在他看来,推动少儿阅读,政府要提供最基础的保障,即提供阅读场所和优质的、大量的书籍,要更科学地推动农家书屋的建设,要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魏玉山介绍说,英国的“阅读起跑线计划”值得借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性质、专为婴幼儿提供阅读指导服务的计划。该计划免费为4岁以下儿童发放与其年龄相对应的阅读包,并开展各种亲子互动的阅读活动。魏玉山建议,我国也可以推行这样的“阅读包”,把好书直接送到边远地区孩子的手上。
赵玉君认为,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协力完成。目前,“少儿阅读是国民阅读的基础”正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农村和边远山区依旧是全民阅读开展的“薄弱地带”。“带本书,给家乡的孩子们”系列公益活动无疑为这一地带注入了活力。魏玉山建议,要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全民阅读,积极引导、鼓励志愿者在假期去基层、赴乡村、进学校,开展阅读服务。(光明日报记者 刘彬 李苑)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