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中小学>>北京市中小学>>2015年北京教育改革 让学生有更多获得感>>课程改革
人民网>>教育>>正文

芳草地国际学校语文、音乐、美术学科整合课初探

2015年11月14日18:50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一 育人的需要

芳草地国际学校有58年的历史,是一所底蕴深厚的学校,是一所浸润着书香的学校。该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国家,他们的语言、习惯、历史、文化各不相同,在这里形成了一种多元的文化现象,决定着其多元的芳草课程教育学生。

芳草地致力于把芳草学子培养成为既具备东方传统优势,又能吸纳西方教育精华的国际化孩子,因此其课程设置就需要更多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和尝试,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表达。

芳草课程着眼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课程设置中运用 “整合”和“拓展”的思想,构建科学与人文结合、中西文化结合、课内外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体现文化融合且充满活力的芳草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语言与艺术两个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分量。在这方面,学校加大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力度,多学科、多角度开展多种活动。

二 课程的本质

2014年11月出台的《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中强调,今后,北京中小学将在教学中增加古诗词、汉字书法、楹联以及红色经典等内容的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课标中也强调: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无论是“改进意见”中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是“课标”中的“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都无法在语文这一单一课程中很好地完成。

2015年7月下发的《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基本要求”中的第一条指出“充分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价值,体现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评价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协调性,关注学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课程设置”中也明确指出 “要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要求中小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该类课程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也可综合相关学科开展。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褚宏启教授也强调要想进一步平稳推进课程的改革,还须以“五个穿越”为手段来提升课改品质,即穿越学段、穿越学科、穿越环节、穿越队伍、穿越场所。其中穿越学科就是要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的育人优势,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课程是为了人的发展,而且是要促进人良好发展,这才是课程的本质,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无论是单学科的发展要求还是课程的整体设置,多学科融合的课堂更具优势。打破传统的教学桎梏,构建开放型教与学模式。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的联系,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严格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按照学科特点,把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学习到更多鲜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才能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充分体现出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和价值。

三 学科的特点

语文、美术、音乐这三个学科虽然教学的侧重点不同,表现的形式不同,但是都有共同的特点——注重情感中“美”的教育,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

德国美学家费歇尔说过:“人的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感官的分枝,多少能相互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是共鸣。”语文、音乐、美术三个学科从不同的角度调动了人的各个感官,彼此间可以产生共鸣。

语文学科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在细细品味文字的过程中,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美术学科是让学生用画笔通过不同的画法,来表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音乐学科则是通过节奏、韵律来表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三个学科都关注的是人的内心情感。很多人都有过快乐时情不自禁一个人大声唱歌的感觉,也有过面对奇美时想把一腔的兴奋挥洒在纸上的冲动,不论是什么人,激情是没办法禁锢的。一个个音符从耳边跳过,一张张画面在眼前流淌,一篇篇文章在笔下跃然纸上……无论是画、乐、文,其实人们心中充溢的,都是丰富的情感。

语文、音乐、美术学科都是富于想象和幻想的学科。尤其是利用音乐、绘画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讲授语文课时,课堂上配以合适的音乐,可以创设出具体、真实的环境氛围,显现和谐、鲜明的形象,学生的展现出来的作品则更加生动。绘画对孩子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术,则可把课文中平淡的语言描述化为形象生动的图形,学生在这过程中既理解了课文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和想象能力。

因此语文、美术、音乐三者相结合的课堂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的情感感受,伴随着活跃的想象、强烈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加深了他们对美的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审美认识、审美愉悦使学生的身心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学生精神得到充实,视野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尝试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学科的联系,把语文学习中的读与唱、画、演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期待这样跨学科的整合使语文课变得生动、丰富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中主动学习语文,而且能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清平乐·村居》一课我们就大胆地把语文、音乐、美术课相结合,看展了一次三个学科整合的科研活动。在语文课上,通过诗词的对比,让学生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通过细致地观察,让学生分清了词牌名和词的题目;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品析了重点词语,感知了诗词大意,了解了诗句的意思,体会了诗词蕴含的情感。在音乐课上,老师让学生先朗诵诗词检查语文课上的所学,紧接着让学生欣赏了这首词的吟诵音频,印证了词是可以演唱出来了,随后教师根据吟诵音频原版音响写出谱例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工具让学生试着把这首词唱出来。音乐课部分通过朗诵-吟诵-演唱的教学过程,引领学生从语文课的朗诵感受过渡到带有音高节奏的诵读,最终在音响伴奏下演唱,多种角度表达情感。美术老师在学生理解诗词的基础上,从中找出诗词场景的代表词,选择自己喜爱的场景,以学习过的绘画方式表现出画面,用单幅水墨画或者彩墨的方法给古诗配画,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传统造型方法的同时体会诗的意境。按心中所想配上相应的图画,让浓浓的诗情变成生动鲜活的画面,表现出诗词表达的意境。

在这节多学科融合的课上我们把古诗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韵律美、节奏美与语言美融为一体,创作出了漂亮的诗配画,唱出了好听的诗词调。学生在语文课上品读文化,在音乐课上唱出感受,在美术课上画出意境,从多个角度对中国的古诗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思想情感等,让学生能够充分感知到诗歌本身所具有的节奏感、韵律感、诗中有画的情景、浓缩的人物形象、精练的遣词用句、多变的修辞手法等特点,体现了语言美、格式美、韵律美、情景美、人物美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通过实验研究,提高了学生感受古典诗歌、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全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和探究意识的发展,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体验、积累和欣赏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感受能力,教学效果好。满足了在常规课程中无法满足的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综合感受能力的提高。

(责编:王悦(实习生)、熊旭)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