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基本情况
北京市育英学校,位于海淀区万寿路西街11号,其前身为“中共中央直属育英小学”,1948年建校于西柏坡,后随党中央一起迁入北京。毛泽东主席在1952年“六一”儿童节为育英学校题词“好好学习”,胡耀邦总书记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周恩来、朱德、刘少奇、李鹏、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对育英学校的发展做出过指示。经过几代育英人的努力,学校现已发展成为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优质学校。
近三年,育英学校立足于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出了“让十二年一贯制的教育为学生撑起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十年或十五年后走的更远”的办学理念,以及培养“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的育人目标。完成了一流的校园环境、课程资源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了“一体化-矩阵式”管理模式及以“基础课程、修身课程、发展力课程”为支柱的“育?英课程”体系;开发了阅读、经济学、国学、棋类、综合创意等育英特色课程;形成了育英学校独有的学校文化建设体系——育英文化。
学校辖万寿路地区28个大院,服务半径约为2公里。
二、学校办学特色与亮点
近年来,我们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结合学校“九年一贯制、十二年学制”的特点开展了诸多具有育英特色的工作。
(一)家校合作,办家长放心的教育
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强有力支撑,家校合作可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对此,我们尝试了一个开创性的工作:即在中小学校门专门开辟了一个区域,分别修建了“育校驿站”,以利于接待家长、便于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和理解。“育校驿站”的标语是:“育校驿站欢迎您,有空来坐坐。外面天寒地冻,来这里避避风、聊聊天,说说孩子,谈谈学校。”迄今为止,“育校驿站”成为家长和路过学校的人喝杯茶、歇歇脚的地方,成为家长和老师聊聊孩子的地方,成为舒展家长紧皱眉头的地方……成为学校和家长联络情感的纽带,成为学校和家长无限沟通的桥梁。家长和社会是学校办学的伙伴,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也就保证了学校发展的最大安全空间。“育校驿站”这一形式拉近了学校和家长、社会的距离,为学校的发展营造了健康、安全的环境,故学校近年来没出现过任何重大不安全事故。
(二)提高质量,办家长满意的教育
1.让美丽校园更富有教育意义
目前学校被誉为“京城最美校园”,但是校园不是公园,一定要包含教育元素、富含教育意义。所以学校环境设计的基本定位是:育英的校园既是为师生提供学校整体的形象设计,为师生提供生活的物质环境,也是为师生提供精神家园,让校园因为充盈高品质的文化内涵而更美。为此,我们注重了以下三个层面的建设:即注重学校文化的传承,注重对学校育人目标的指向,注重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时俱进。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两步走的思路:
第一步:让学校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
从2011年起,学校修建了7个广场:包括2个体现育英特有的红色系列的广场:江山社稷广场和校史广场;以及5个用校园植物命名的广场:银杏广场、山楂树广场、白玉兰广场、碧桐广场(校友广场)和翠竹广场,以体现学校绿色、生态的校园环境建设理念;同时修建了5个花园,分别以学生喜爱的“育英梦”来命名:即听梦苑、筑梦苑、圆梦苑、追梦苑、逐梦苑。7个广场、5个花园,与育英学校的6条三纵三横主路(英雄路、问道路、育英路、乐行路、知行路和恭行路)交相呼应,形成了育英学校特有的美丽元素和教育要素。
第二步:让学校成为学生的学校
“学校是学生的学校”,学校的环境建设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应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不要只为了方便管理者管理而建设。这是育英学校进行校园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从2011年起,学校对整个校园进行了重新规划与设计,移走了冬青树围;铺上了白石沙;植种了菩提树(象征育英学校师生静心教书,静心读书);修建了森林音乐广场;设计了写字台兼靠椅树围(树围由上下两层错开木质台面构成,学生向外坐时上层是靠背,向里坐时上层则变成了写字台);将围绕山楂树的1.5米高的小墙改造成了50厘米的矮墙,并在相应间隔铺上木板为座椅(使得学生可以随时坐在其上,谈学习、谈生活、谈古今、谈世界……);
——将毛泽东主席的“好好学习”及部分其他领袖的题词刻在学校大门两侧,让育英学子每天进入校园就会想起、就会铭记领袖们对学校的关爱与期待,从而树立责任担当意识;把思明楼前的东西坡道用红色绿色砖面铺成,意为:红色代表学校从红色走来,绿色代表学校将走向生态、走向可持续发展。此外,在2013年校庆时恢复了育英学校老校门,这对现在的学生来讲也是一种历史与学校文化的传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校友广场,广场内有代表同学之间友谊的双株白蜡盆景,有代表校友与学校友谊、感情源远流长的水帘,还有见证历史的毕业门、成人门、校友成就墙,这些都是传承育英历史文化非常重要的元素。
——一直以来,我们都这样认为:育英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一定要通过凸显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浸润与熏染,这是达成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从学校正门起修建了一条由古代66条名言组成的问道路,分为修身篇、励志篇,学习篇,这是育英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第一课。问道路的顶端是江山社稷石,这是育英学校标志性文化符号,寓意为师生关心社稷,勇于担当,始终坚持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学校世纪之林内,建有包含了古代“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与琴棋书画石雕,学校的9栋楼分别用孔子的“九思”来命名(思明楼、思聪楼、思温楼、思恭楼、思忠楼、思敬楼、思问楼、思难楼、思义楼),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做人做事非常重要的道理。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都是根植于中华民族“根”的文化而实施展开的,而把“根”的文化进行传承和坚持,是我们学校育人的责任。
2.实施“一体化-矩阵式”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学校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学校工作的效率。近年来,育英学校不断推进“一体化-矩阵式管理”的进程,尽可能压缩学校组织结构的层级,以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已经在职能部门成立了“四中心”、“一院”:即学生服务中心、教学服务中心、行政后勤服务中心、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及课程研究院;在业务部门实施了小学低年级学部、小学中高年级学部、初中学部(含初中预备年级和七、八年级)、九年级学部、高中学部的管理举措。校长任课程研究院院长,各服务中心主任、各学部主任直接对接校长,避免了以往学校管理的多层级现象。“四中心”依据自己的工作属性做好本中心的服务工作;各学部主任负责本学部的教育教学、人事聘任,享有调动学校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利;课程研究院面对各学部,探索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开发、课程管理及课程评价机制。
学校近三年的发展变化证明了“一体化-矩阵式管理”在压缩组织结构层级的基础上,确实减少了无效劳动,让师生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回应。在“一体化-矩阵式管理”结构下,学校构建了学部与学科共同对教育教学质量负责、各有侧重、协同作战的机制,使学校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各学部资源的整合,更有利于九年一贯、十二年一体课程建设的需求。
3. 开发课程资源,搭建学生综合发展的平台
近三年学校加大了课程资源建设的力度,建设了满足不同学段学生需求的课程资源。在问道学生的基础上,建设了20间综合创意实践教室,满足小学、初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修建了国内中学第一个经济学实验室、理化生大学先修实验室和西翠国学书院,以满足学生较理性的志趣发展需求;还修建了流动图书馆、流动校史馆、流动艺术馆,以满足全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此外,学校还创建了其他课程资源:学校农场(90多种蔬菜、植物,班级认领,生物课程的实践基地)、书法墙(了解书法的演变及发展历史,书法美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及即时生成的课程资源(大柳树枯死——与时间赛跑、《时间去哪了?》)。
4.进行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研究
基于学校的育人目标,学校构建了以“基础课程、修身课程、发展力课程”为三大支柱的,满足全校1-12年级学生综合发展为宗旨的“育·英课程”体系,用以引领学校的整体课程建设与实施。基础课程指向国家课程校本化,强调双基的落实;修身课程指向学生人格品性的培养;发展力课程指向学生动手、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基础课程建设领域,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小初高一体化英语课程建设、小初高一体化体育课程、小初高一体化艺术课程建设以及九年一贯语文课程建设、九年一贯数学课程建设等。
在修身课程建设领域,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小初高一体化国学课程建设、成长伙伴课程建设、“阶梯性行为习惯培养”课程及“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行为规范课程建设。
在发展力课程建设领域,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九年一贯综合创意实践课程、刘开泰昆虫研究实验室课程、育英学校棋类课程建设等。
这些课程建设让我们获得了独立承担国家级课题的机会。2013年底,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学校立项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研究”课题,2014年4月11日,我们召开了350人参与的开题论证会,目前,学校正在组织全国34所学校开展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5.开展课堂教学诊断研究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回归教学原点,进行课堂诊断。从育英学校这三年的实践来看,我们对课堂教学提出了6个基本问题的理解,有效的促进了学校的课程建设与实施,这也是我们未来课堂教学改革继续坚持与推进的核心内容。
在一系列工作中,北京市和海淀区政府、教委都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政策、资金、人力资源建设诸多方面推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使得学校成功的举办了北京市教委走进海淀初中开放日活动以及最美校园研讨活动;顺利完成北京市科技示范校验收、海淀区首批德育五星级学校验收、国防示范校验收、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校验收;被批准成为北京市“遨游计划”项目实验学校、金帆管乐团和金帆合唱团;每年均有千余师生获得国家、市区级奖励……这些是我们近年来辛苦付出的回报,更是育英学校未来发展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