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人民网>>教育>>正文

应付高考还是应付人生【2】

2015年07月16日08:45  来源:山西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应付高考还是应付人生

失利后的家庭阵痛

“让孩子混到毕业”,只是无奈之举。实际上,高考在绝大多数家长特别是一些有经济实力、有社会地位、有高学历高文凭的家长看来,其重要性无可比拟。

每年高考放榜后,几家欢喜几家忧。

“360分,考得不好。”今年高考成绩出来后,太原一考生家里气氛异常压抑,提起孩子的成绩,父母亲一脸失望和痛苦,唉声叹气。孩子也大气不敢出。这对父母最怕有亲朋来电询问孩子的高考成绩。“大家都是关心的来问,可是我们根本不想提,每说一次都是痛苦。”父亲说,几天来,生意不想做了,班也不想上了,朋友约吃饭也没心情去。“干这些有什么意义呢。”他说。

在另一个家庭里,女儿跪在父母面前,求他们原谅自己。“考了461分。以前学习可好了,就是不知道咋考的,3年白学了。”母亲想起这个分数就痛苦得难以自已。3年来,他们努力为女儿学习创造条件,家务活不让干,衣服不用洗,女儿要啥给啥,上培训班、出去旅游、请同学过生日、买苹果手机和Ipad……“中考600多分,花钱上了重点高中,现在好,还不如人家上普通高中的孩子考得好,这脸往哪儿放?”女儿痛哭流涕,一再向父母保证:自己想去复习,明年一定好好考。“你说这么个成绩,复习一年,明年能考多少?”一家人在这个问题上集体沉默,谁也不敢往下想。

“实行了数十年的‘只生一个’政策,千万个独生子女成为全家的全部希望和精神寄托,而家长心目中的出路就是高考。”谭克俭分析说,“多年的应试教育已弊端毕现,高分不仅仅等于未来的希望,还等于家长的自豪、面子和付出心血的回报,也等于学生自己的解脱,而一旦得不到,全家都将经历一次地震式打击,且影响深远。”

“三座大山”下的反思

“本来每个人的能力特质是千差万别的,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有的人创造能力强,有的人学习能力强,社会各有所需,自己也各有出路。但高考把这个事实和规律给掩盖了,高分成了高智商高能力的全部,也因此成了学校、家长和学生不懈追求的目标。”谭克俭分析说。

李文也认同谭克俭的看法:“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学校、老师、家长甚至学生自己的评价标准里,高分远比发现自身特长和兴趣来得重要。”

“为了达到高分目的,学校给学生加压,家长给学生加压,学生自己也给自己加压。三大压力成了‘三座大山’,由此,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学习成了学生生活的全部。”谭克俭表示,高压之下,两极分化。个人先天素质加多个适合条件,高考取得了高分,虽皆大欢喜,却也存在许多隐匿的问题;而种种原因下的高考落榜生,上不了大学,也打击了自信心,对一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

“近来有一微信调侃,考上没考上大学,考上不同级别的大学,都有对应的职业。恐怕这就对了——社会需求多种,个人志向多样,人的能力各异,成功道路多条。因此,重树教育理念,重新审视高考,建立真正的能力教育、素质教育、激发个人潜质的教育机制、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是大有必要的。”谭克俭说。(记者 李林霞)

上一页
(责编:高霞(实习生)、熊旭)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