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人民网>>教育>>正文

那些难忘的高考作文题

刘 菲 陈笑雪

2015年06月17日08:5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那些难忘的高考作文题

朋友,你还记得自己高考那年的作文题吗?在许多人关于高考的记忆中,曾经读过的阅读理解、演算过的习题、背诵过的考点大多渐渐淡忘,唯独高考作文题,偶然间提起,则能一下子唤醒那个年代的记忆。

苦心命题 匠心独运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作文题形式不断变化。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各行各业的秩序在快速重建和恢复,高考作文既是人才选拔考试,又与国家政治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使得那时的作文题目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1977年北京的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8年的作文题目是《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高考作文题也在悄然改变着。1980年高考作文题《读“画蛋”有感》一出,“画蛋”成为当时的热门词汇;1983年看漫画,以《这下面没有谁,再换个地方挖》为题写说明文和议论文;1985年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封信的应用文;1988年放开文体限制(除诗歌外),以《习惯》为题作文;1999年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题的话题作文……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形式和内容。

现在,高考语文科目总分150分,作文占60分,其权重之大无需多言。

然而好命题和好作文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提出了一个“口袋理论”:作文命题只是个口袋。“你带着自己准备的购物袋去超市买东西,别人不会根据这个袋子判断你所买商品的品质和成色。”作文命题这个“口袋”的设计颇有讲究,袋子口设计得太小,或者不容易找到,装东西的时候也会有些难度,或容易装偏。在唐正大看来,今年上海卷的“造就和谐自我”貌似就是这种类型。“造就和谐自我”的命题立意和提示,应该是不落俗套,直击灵魂深处,但这种关于“坚硬”和“柔软”的情感体验往往建立在一定的社会阅历、世情阅历之上,而这恰恰是高中学生较为缺乏的。开口比较大,通体透亮,色彩和倾向暗示比较少的“购物袋”,是他对于高考作文命题的期待。

热议话题 全民关注

随着社会进步,作文题目的设置也紧跟时代,不断创新。有人称,这是一个作文命题“百花齐放”的时代,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作文命题风格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北京卷自1977年“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到2006年“北京的符号”、2011年“如何看待乒乓球赛中国夺冠”,再到今年的“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深入灵魂的热爱”,其中时代的烙印清晰可见,始终贯穿着对现实的关怀和关注。

在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作文与社会的互动更为密切,考题一出,便在第一时间引发网友热议,全民围观高考作文题已成为一道独特的社会风景。有网友认为,高考作文剑走偏锋的个性命题很“任性”,也有网友吐槽命题老师都成了网络“段子手”,比如今年天津卷的“范儿”,浙江卷“文章和人品”等都被网友们创造性地联想,变成了大众娱乐话题。

对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苗笑武老师指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考作文引发的更广泛的社会互动,总体上有利于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传播,但也要加强引导,否则会失之偏颇,削弱其文化熏陶功能。苗笑武还建议,应开展类似“我写高考作文”这样的活动,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并且在网络上进行评选,给出令人信服的评判理由,推出优秀作品,促使高考作文与社会的互动能更添几分真正的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大家茶余饭后消遣的“段子”。

下一页
(责编:高霞(实习生)、熊旭)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