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成“五个融合”的“大思政”教学模式
立足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才需求,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形成“五个融合”的“大思政”教学模式,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教学方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教学基本规律相融合
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性。我院教师坚持以思想性、知识性和文化性为核心,凝练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形成专题化教学模式,使讲观点与讲知识相结合,讲理论与讲历史相结合,讲道理与讲文化相结合。
2014年11月全国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研讨会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党建研究相融合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院教师坚持通过编写通俗化、高质量的教学辅导读物,开拓学生视野,积极回应和正确解答学生关切的重大理论和社会实践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进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
编著出版党建读物出版社“今日中国”系列丛书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文通识课程相融合
为进一步拓展课程教学空间,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机融入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我院教师积极通过各种线上线下的人文通识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这些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更加“立体化”,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目前,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东西部高校联盟“慕课”1门、学院路教学共同体校际选修课6门、学校通识课程6门等课程。
开设东西部高校联盟“慕课”课程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
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学性与实效性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我院教师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既做“经师”,也做“人师”。教师以自身的专业知识、理论修养、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不仅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而且注重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2014年,由高俊梅老师指导,姜贸公等4名学生撰写的《不同地区高校助学制度对经济困难生的影响分析》,获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特等奖,高俊梅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开设“古今茶文化”通识课程
5、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学生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在学校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我院积极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探索以课程教学为基础、融学生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于一体的综合育人模式,大力营造以“爱国奉献、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笃行坚卓”的北航精神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为帮助学生迅速融入大学生活,我院聘请从事党政工作的院系书记、学生工作部门领导、主抓学生工作的院系副书记和分团委书记担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兼职教师。
201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校园Ihome网络社区开辟“名师工作坊”。在首批开设名师工作坊的四位教师中,我院姚小玲和高宁老师主持的“青年驿站”名师工作坊积极与学生开展线上交流,为学生传播知识、推送好文、释疑解惑、互动点赞,传递网络正能量。(附Ihome互动照片)
在ihome上开设”名师工作坊“与学生互动交流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和交流表达能力,我校高等工程学院于2014年3月创办学生“思辩论坛”,特邀我院教师担任论坛主持人。自开办至今,每期“思辩论坛”由主持人和学生双向选题,涵盖诸多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成长中的焦点问题,深受学生喜爱。
二、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学院一贯高度重视课程体系建设,从本硕博一体化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为基础,以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为核心,规划本硕博三个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通过制定并实施本硕博教学内容层级化的教学方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间的有效衔接。
学院编写出版的教研教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