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中国人文精神托起艺术院校内部治理模式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四个讲清楚”的民族文化根基论述:“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今年是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周年,总结过去,她为中国舞蹈艺术的创新与开拓做出了诸多有意义的探索,为国家舞蹈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舞蹈表演艺术家、编导家和教育家,不断引领着全国舞蹈教育事业前行。那么,成绩背后的支撑是什么?正是中华民族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学院的长远发展就是要把自身的发展历程放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放置于整个世界文化历史长河之中,认真思索和探寻我们的文化根脉、论证我们的存在基础。基于此,我们才有可能说“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舞蹈艺术的中国,要敢于创造并展示异彩纷呈的中国的舞蹈艺术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可见艺术对于人灵魂和情感的重要作用。艺术不仅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表达,也是对人类情感的滋养。情感虽然属于感性的范畴,却是一切理性的源头、内涵和基础。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道始于情’。特别是对于艺术高校而言,情感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情感尽管无形,能量却是巨大,它是可以成为核心竞争力的。
由此看来,“文化”和“情感”成为了艺术院校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更是我们将其纳入大学治理模式思考的重要源发。英国金史密斯学院院长在来访时说:“我是怀着尊重的心情来中国寻找中国文化,来后才发现中国文化不在中国”。笔者当时回答:“这指出一个问题,即:中国传统文化在一部分中国人中也几乎丢掉了,而无论东方人、西方人都应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一旦它消失,就是全人类的重大损失,我们有责任携起手来对中华文化精华进行传承和重建。”北京舞蹈学院要有自己的特色,尊重教育规律,但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近年来,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和领导班子在办学实践中,结合党和国家的要求,结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展开宏观战略思考,并最终落脚于以浓厚的人文情怀不断建设舞院人的情感家园,将“文化引领”和“情感关怀”作为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的有益补充。在内部治理结构中,将中华文化中的多样性、包容性、开放性放进去,成为体制与机制的“润滑剂”,化解制度法理中生硬的部分,坚持以人为本,倡导人文情怀,提出让舞院明天更加辉煌,让每一个舞院人都有希望,从而托起独具舞院特色的现代艺术院校治理新模式。
(一)自上而下的全心投入,实现情感家园建设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与北师大师生座谈中讲到:“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一种“大爱”,是教育中要有的理解、尊重和包容。学院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孕育出这浓郁情感环境的源泉,这股源泉发自舞院师生在舞蹈艺术的不懈追求中,所逐渐达成的一种默契与共勉。艺术院校师生情商高,情感丰富,这些情感的力量如果没有引到正面轨道,很可能产生极大负面作用。如何把这些情感化解到正能量中去,把批评进入正确渠道之中去发挥它的作用,让师生有情感依托,尽力化解各种矛盾。所以要求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各级领导者,要心胸开阔,把对做事的包容性首先放到对人上,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人之美,成人之美”。同时,学院党委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高度之上,将“情感关怀”画龙点睛地融入专业发展,发挥情感教育的“水性”特点,将“情感育人”浸润到师生成长的方方面面。班子成员经常与专业教师谈创作,为作品精炼名称,为专业创作提供核心智力支持。为09级古典舞汉唐专业“青竹班”,融入“青竹修雅”之义,为11级、13级汉唐班取名“墨梅班”、“青莲班”,取意“清气墨梅”。为系列优秀作品《红玉丹心》、《狂歌行》、《红色恋情》、《月满春江》、《芳春行》等取名,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师生的引导和培养,在具体工作中实现情感的传递和交流,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肯定和真心欢迎。2010年学院与北京大学共同举办了第十八届国际美学大会,学院首次上演“大美不言——走进永恒的中国古典舞”演出,近年来“大美不言”系列演出还走进美国、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的都是学院经典传统剧目,这些正是中国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原汁原味的宝贵财富。《庄子》说“天地有大美不言”,我们用“大美不言”这样一个带有强烈中国文化特色的表达,来整合中国舞蹈的精品荟萃,无论古典舞还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初步形成了学院具有文化追求的特色品牌。
我们不仅把情感张力的作用发挥到专业建设中,还运用于党建和师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定期与师生员工交流谈心,通过主题党课、入职教育、谈心谈话等多种形式,形成定期与处级干部谈、与新入职教师谈、与大学生、研究生谈的几个谈话层次。同时,认真落实领导联系党支部过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和党政领导与专家教授交朋友制度,院领导经常深入教学单位走访调研,与专家教授亲切谈心,交流思想;走进青年教师课堂,从专业发展入手关心教师成长。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在学院领导的人文关怀和情感驱动下,有9名学科带头人加入到党组织中来,高端人才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这种自上而下的情感发动,使每一个舞院人和从这里走出去的师生都对学院有一种归属感,使得人与人之间在情感和心理上发自内心地相互认同,共同实现舞院人情感家园的建设目标,共同推进舞院特色的治校理教新理念。
(二)发挥组织的“帮助”服务功能,打造情感核心竞争力
现代优秀的大学内部治理模式,应善于理顺关系,善于消除误解,善于化解矛盾。当下,各类误解和矛盾已经成为了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问题和障碍,究其原因多是信息不对称所致。中国传统的中医理论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讲究相互关联、整体调试,最终达到身体的阴阳调和、气血畅通、平衡舒畅。这和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所追求的目标一致,就是解决学校内部由于沟通不畅造成“情感症结”,消除矛盾,使大家能够在顺畅的环境内共同完成事业目标,实现每一个人的梦想。北京舞蹈学院坚持的“三个环境”建设,最终落脚于“建设充满善意有爱心和慈悲情怀的情感环境”,就是倡导师生要常怀“慈悲情怀”,多给予他人宽容和理解,给别人改正失误的机会就是给自己进步的机会,每一个人的进步都是在改正失误中实现的。当个人沟通不利或不易沟通时,要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帮助沟通”服务作用,以此建立互信,增进了解,整合资源,在较短的时间消除矛盾,发挥各自长项和优点。在艺术院校中,结合教师“重感情、感性思维强”的特点,党组织“面对面”谈心谈话是大量的,所谓“见面三分亲”,要充分发挥沟通的直观性和亲切感。要关注每位老师的职业发展目标和生涯规划,拿出“私人订制”式的辅导方案,培养帮助教师发展。
实践证明,与其他院校相比,北京舞蹈学院的规模比较小,硬件条件还不够好,但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在办学实践中要坚持高层次的文化引领,坚持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坚持高水平的普及教育,特别是要把舞院人的情感力量凝聚在一起,把发自内心的爱的情感力量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即使条件再苦我们也能战胜一切困难。有了情感,我们就可以弥补不足,甚至可以把弱势变成我们的优势和特色.经过60年的发展,北京舞蹈学院已经初步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人之美,成人之美”的共识与情怀,情感成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润滑机制运行,加速制度建设,助推艺术院校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在此,再次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滋养、支撑和帮助,再次对中国文明和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表示崇高的敬意!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