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人民网>>教育>>正文

山村教师,托起大山深处的梦【3】

2015年02月04日14:20  来源:人民政协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托起大山深处的梦

赵福平(左)的足迹踏遍了学校附近的大小山头,不管是百十口的大村,还是三五户人家的小寨,他都了熟于胸。他视山里的老教师为宝贝。图为赵福平探访有42年教龄的老民办教师赵启辰。

沙窑中学校长赵福平:

山里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沙窑中学校长赵福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敦厚朴实、不急不躁,脸上一直带着暖融融的笑意,他三句话离不开“我的小孩”这几个字,最为看重的是对山村孩子的“人格教育”。

“现在我的小孩都能接受采访,不输城里人,都很自信。”赵福平称学生为“我的小孩”,全校200多名学生,他基本都能叫上名来。在他的观念里,育人是一个慢功夫,不是教孩子会考试、考高分就是教育。“重要的是人格养成,要让孩子学会独立生存。”

沙窑中学距离县城有100分钟的车程,周围全是山,学生的家散落在大山深处,很多村子只有三五户人家,大多数学生从出生就没有走出过大山,碰见外面来访的人,躲起来不敢说话是常有的事。赵福平说:“教育首先是让孩子做一个健康的人。”为了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赵福平在小小的沙窑中学建起了广播站,每天两名同学做广播员,人人有份。记者去的当天是初二学生杨培雅和丁恺森做播音员,丁恺森曾经患有抑郁症,赵福平鼓励他像正常孩子一样跟大家交往,展示自己,这天丁恺森的播音题目是《享受磨炼的过程》。有熟悉的朋友推荐一个智障孩子在此就学,赵福平也欣然答应:“来吧,不在学多少知识,得让他学会生活呀,可不能像小鸡一样在家散养。”

“明年春天,我要让家长更多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赵福平说,山里孩子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放养,很多家长还秉承着“生娃-放羊-娶媳妇-生娃”的循环生存模式,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孩子出了问题,自己没有一点责任。“经常会遇到家长只顾打麻将,为了驯服孩子,一个巴掌就下来了。这样的孩子经常会自卑,缺乏自信。”遇到这样的情况,赵福平会花上几个小时跑到山里去家访,跟家长促膝聊天,让他们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成长,让家长为孩子树立榜样,他甚至关心青春期的女学生的生理健康,“家长要告诉孩子生理期不能用冷水,这会落下病根呀”。这几年,赵福平的足迹踏遍了学校附近的大小山头,不管是百十口的大村,还是三五户人家的小寨,他都了熟于胸。“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偶尔一次教育失误,可能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无法弥补。”

赵福平说,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走进孩子心里。至今他还保存着上中学时,老师在他作文本上写的鼓励的话:“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说,老师的这句话让他记忆犹新。每天早上,他早起第一件事,是换上煤球,给孩子们烧第一壶开水,然后到各班级转一圈,看见正在打扫卫生的同学,他会赞许地说:“扫得真干净”,或者“小脸像大花猫,赶紧去洗洗”。看见地上有一片纸屑,他都弯腰捡起来;在他心里,山里的孩子也要享受跟城里人一样的素质教育,他通过拜访挖掘民间艺人、吸收支教老师,将街舞、武术、鼓号、电子琴、葫芦丝、国画等开进了山村学校的课堂;他通过四处“化缘”,为学校新建了一所教学楼,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山里的孩子开启了艺术之旅,洗上了热水澡,身上心里都暖意融融。

赵福平真正把教育做到了山里人的心里,孩子们看到校长忙顾不上吃饭,会拿着馒头一直跟在身后,一等校长有空,就偷偷把馒头塞到校长手里;记者跟随他去学校参观,村口的老乡一句话不说,从屋里拎出半袋柿饼搁到他车上。对此,赵福平说:“做教育,心里要干净。你对孩子们有几斤几两,他们心里都有一杆秤。”

为了大家,舍了小家,赵福平家住新乡市,他和爱人常年两地分居。爱人不仅代自己教育孩子,还替他为老人行孝。最近的一次,老母亲脑血栓病危,直至康复出院,妻子都没有告诉他。他知道后,心中满是愧疚,妻子劝慰他,家里有我,一切你放心。平时爱人很少打电话,因为是校长,经常在外办事,爱人总担心他在路上,山路不比平地———九曲十八弯。赵福平说,他能安心教育,是因为娶了一个能干、贤淑的妻子。他翻出妻子撰写的随笔,文中说:“他心里满满都是山村教育,他的梦想在这里崎岖绽放。”

后记

精神的血脉

辉县最有名的是被称为“绝壁长廊”的郭亮洞。

先前,郭亮村民出入的道路是一条完全由石块和直接在90度的石崖上开凿的石阶组成,这被当地人称为“天梯”。

上个世纪70年代,郭亮村人在没有任何大型机械的情况下,硬是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去2.6万立方米石方,打秃钢钎12吨,打烂8磅重的铁锤4000个,历时5年开凿成郭亮洞。在工程最困难的关头,辉县教育局100多名教职员工,在局长原永的带领下和郭亮人一块施工,加快了工程进度。

辉县人执着奋进的精神一直在辉县教育人身上流淌,绵延至今。

张青娥、赵福平、张锦文,三个人驻守辉县大山深处,他们为大山里的孩子带去了教育的福音,让山里的孩子体验到了教育的温暖,激活了孩子们对知识、对未来的梦想,是他们托起了大山的梦想。而这仅仅是山村教师群体中的几个案例。

大山里散落着太多默默育人的老教育人。去沙窑中学那天,记者跟随赵福平校长爬上万仙山,找到了一位有42年教龄、75岁的老民办教师赵启辰,他1958年开始做民办小学老师,上个世纪90年代才转成合同工,他背着学生爬天梯上学坚持了几十年。但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他还拿着11.7元的工资。记者问他觉得亏吗?他说:“为国家培养人才是我的荣幸,国家这么大,辉县这么大,不能顾及每一个人,我现在有退休金,知足了。”

在采访中,记者一直很疑惑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扎根大山,张青娥说了这样一句话:“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病中的张青娥收到了很多人的关心、照顾,很多是受过她教育理念影响的孩子和家长,一位智障孩子的妈妈写信感谢她:“谢谢您对孩子无私的接纳,您改变了我们整个家庭,如果您需要什么,只要一句话。”一位85岁高龄的老教师被她的精神所感动,连续给她写了三封信,劝慰她,“‘用教育为生命疗伤’是一剂良药,因为它可以为你的生命加‘油’。”张青娥说:“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活着呢?”

张锦文老师没有很高的学历,没有高深的教育学思想理论,但这都没能妨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支撑他唯一的理由就是,“跟孩子在一起,我忘记了一切烦恼,每当孩子们取得一点成绩,我都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感觉心里舒坦,教育对我来说,不是精神负担,我乐在其中。”

在沙窑中学有一棵树大根深的百年柿子树,赵福平笑称,这是学校的镇校之宝。问他原因,他指着一块提示牌说:“柿子寓意‘师子’,意味要传承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这棵老树已经有100多年的树龄啦,我们做教育的还任重道远。”

我想,这就是辉县教育人坚守在大山的力量源泉。(记者 解艳华)

上一页
(责编:林露、熊旭)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