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本网原创
人民网>>教育>>正文

2015北京春季会考命题:大考小改 小考大改

2015年01月17日14:27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1月17日(熊旭)近日,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2015年北京市高中会考命题组发布2015年北京市春季会考命题综合思路,各学科会考命题以“课程标准”和“会考说明”的内容要求为命题依据,本着“大考小改,小考大改”的原则,特别在会考题目命制、会考的职能和导向作用等多个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

据介绍,此次会考将积极探索结合社会生活突出能力与价值观并重的考查形式和内容,在会考题目命制中,各学科在命题中充分体现学科特色,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作为考查重点,注重命题素材和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将社会生活热点及社会大课堂等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在试题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具体题目的考查中,突出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核心观念的形成过程。

从各学科整体看,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试题设计在体现能力与价值观并重的命题理念,在注重考查学生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命题素材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学习的积累,将社会生活热点、中华传统文化及社会大课堂等内容以试题形式呈现,将考试与生活紧密联系。三是试题设问体现选择性和开放性,利于学生在作答中发挥水平。四是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各学科在试题中不同程度体现跨学科的综合,关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综合能力水平。

从具体学科看:语文以连环画、图片等多种形式考查革命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作文体现选择性;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在题目情境设置中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利用图片、短文、数据统计等形式增加试题的阅读量,引导学生综合看待社会生活,通过开放性、分级赋分问题的设置,保证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发挥;历史、政治关注时事热点,红色经典、革命传统、社会大课堂等内容在试题中有充分体现。英语在听力、作文等内容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大课堂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工具了解、传播中国文化,选择性作文结合“四个一”和社会大课堂内容;数学中有逻辑题目,强调思维逻辑在学习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化学试题设计体现了科学探究在学习中的作用。

据了解,此次会考还将积极探索会考对具体教学过程和学生终身发展的正确导向作用,一方面,力求通过会考更加科学准确的考查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并利用所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会考命题的改革引导实际教学过程向着提升学生学科能力,促进综合素养水平提高,形成正确的核心理念,改善学生生活品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方向发展。

最后,会考命题还将积极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会考评价体系,推进评价考试改革。各学科在命题程序、题目的科学性、人文性等方面集思广益,在题目命制与考查和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也进行了相关探索和准备,为形成首都会考命题、考试和评价的特色,探索学业水平评价的科学、规范,促进评价考试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附件:各学科具体命题思路

思想政治学科: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尊重学生12年的学习积累,体现政治理论对学生生活的指导作用。

1.关注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发挥理论对生活的指导作用。试卷命制注意把握好两个平衡,即考查考生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重大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运用理论对自身生活遇到问题的分析情况。在考查基本的政治理论素养外,凸现对学生生活分析,将大量学生生活场景引入试卷。整套试卷共37题,题面设计几乎都创设了相应的生活情境,旨在体现“理论生活化、生活理论化”的课程追求,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辨识、运用知识的学科能力。例如,以家庭生活为场景的试题“父与子对话”、“厨房里的哲学”;以学校生活为场景的试题“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善于思考、珍惜青春”;反映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试题“对名牌消费的认识”、“学生开展的社会调查”等,这些生活场景的引入,一方面,增加了分析问题的现实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生活联系起来,发挥了理论对生活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课堂教学回归生活,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规律,在生活与知识的联系中,学习运用知识,感受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查, 凸现学科的育人价值。例如,以出租车司机的凡人善举为话题,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结合高中学生生活实际,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如,试题中讲述的传统文化中剪纸艺术、楹联艺术、引述圣人名言,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文字、敦煌遗书以及引用南宋诗人陆游、明朝画家董其昌的名言等,营造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试题的这种设计,有利于引导课堂教学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文化认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

3.引导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加大知识的运用,活化知识。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经济头脑的人,有政治觉悟的人,有文化修养的人,有理论思维的人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追求。2015年春季主观性试题,大多采用演绎设问方法,强调理论在实际中的具体运用。例如,试题中考查对学生到博物馆学习重要性的论证。此外,还加大了时事政治素养的考查,引导学生真学习、真关注。

4.尊重个性差异,答案力求开放。2015年春季主观性试题,鼓励考生多角度思维,答案设计既有层次性、又有开放性和可选择性,为课堂教学改革营造宽松的环境。

语文学科: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12年学习积累,坚持对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素养的检测。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凸显语文学科在育人中重要价值。

1.体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为导向。力求学生在作答试卷的同时受到感染,得到教育。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试卷就选择了为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舰载机试飞成功做出巨大贡献、被国务院授予“航空工业英模”、以身殉职的罗阳同志的先进事迹。突出他 “用生命铸就利箭”的精神品质。

2.体现高中会考水平考试的要求。坚持对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素养的检测,而且落实到学生从小学到高中12年的语文学习当中。例如,作文的其中一题是要求写一篇参观记,属于记叙类文章,这种文体是学生初中学习的内容。

3.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是注意选取体现中国文化的试题材料,例如,选用评价李白诗歌的文章和介绍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的素材作为阅读材料。二是采用带有传统文化特点的语言表达样式。例如,采用“赋比兴”和对联的形式命制考查语句运用的试题。三是使用民族文化中特有的意象和典故,例如,电影片名的翻译。

4.体现联系生活,联系实际。例如,APEC会议、北京的“城市病”、电影片名的翻译。

5.体现对阅读的重点考查。如对文学名著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是否切实阅读过原著;再如考查对不同文体;连续文本、非连续文本;连环画等不同文本形式的阅读等。

6.体现命题形式的多样性。例如,作文增加了选择题,让学生从两题中任选一题;增加了非连续文本,京杭大运河的阅读素材中即包括了读图;增加了连环画,用连环画的形式考查对成语的理解。

数学学科:突出水平性考试的检测和评估的功能,兼顾北京市现行两个版本教材的内容和教学实际,面向全体学生。

1.全面考查,重点突出。如突出对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函数和数列等主干知识的考查。

2.试题有层次,符合水平性考试的特点。考查试题兼顾单一知识点和综合性题目,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水平。

3.发展数学思维,考查推理能力。试题延续了数学会考重视考查学生数学思维的命题思路。例如,第25题以空间几何体为背景,通过直线与平面之间平行、垂直等位置关系的转化,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又如,算法是会考必考的内容,试题以程序框图的形式给出,考查学生依据算法程序推出运算结果的能力。

4.贴近生活,关注热点问题。试卷突出数学应用的特点,让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第24题,以“北京公共交通系统按照里程分段计价”为背景,考查对应与映射、分段函数及函数模型,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知识融合,试题描述清晰自然。试题注重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的特点,每个试题的知识点之间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不牵强附会,也不刻意规避。例如,第27题第一问,以“等腰三角形”为背景,考查分类讨论的意识以及运算求解的能力,试题叙述动静结合,动中有静,解决时要求学生思维严谨,条理清晰。

英语学科:试题命制“稳”中求“新”。坚持能力导向,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重点考查听、读、写的能力。

1. 试题语言材料地道,体裁多样,题型、题量、保持稳定。

2.试题所选语言材料力求生活化、情景化、交际化,并适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深刻,富有教育意义。例如听力理解部分,试题材料涉及到谈论天气;在北京的旅游;失物招领;建议对方如何舒缓工作压力;应聘志愿者;改变约定时间,寻求及提供帮助等。再如阅读理解部分,试题材料涉及网络中的世界各国的旅游信息,体现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书面表达部分,试题材料是向对北京历史和文化感兴趣国外人士介绍北京的博物馆。

3.试题符合学生学习水平层次,既有获取信息层面的考查,也有处理信息层面的考查,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例如: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归纳概括,上下文之间逻辑联系的把握、作者意图的推断,推断词义等。

4.部分试题有一定的开放度。创设英语语言交际情景,有明确的交际目的。提示要点清晰、写作要求具体。试题设计既有规定表达内容,考生又有自由表达空间,检测各类考生语言的实际水平,凸显区分度。

5.部分试题答案分级赋分。

物理学科:突出学科特色,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实验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体现基础性、选择性、开放性、时代性的物理会考特点。

1.突出学科特色。图文并茂,追求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注重基础,争取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讲究方法,形成技能和方法的展示;体现探究,把握内敛和开放的适度;内涵丰富,体现文化和特色的状态;联系实际,立争情景和模型的统一。特别将基础性实验作为必考内容,试题考查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性实验内容。

2.严格以课程标准作为命题依据。以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为依据,严格落实课程标准内容,以北京市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实际情况为基础。

3.重视对基础性内容的考查。重视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知识是重要的,物理方法是讲究的,探究能力是必要的。会考命题中将基础性内容的考查,基本方法的考查放在重要的位置。

4.密切联系实际。通过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生活,创设联系实际的情景,考查学生从情景中提取有用信息,建立物理模型,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学科能力,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无处不在,感受物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手机、新型节能汽车、高铁、风力发电、神九、神十等一系列联系实际问题均呈现在会考试卷当中。

5.体现开放性。将问题设计成一个开放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使学生的思维从定势到发散再回到具体问题中。例如,什么方法可以使滑块不出轨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小球抛出的距离为原来的多少倍?

6.培养书面表达能力。通过改变计算题和综合题的命题思路,让大多数学生都能上手做,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明确题目要求,对每一步解答的步骤和依据,要有清楚的表述,每一步公式要书写规范。

7.体现选择性。让文科倾向与理科倾向的学生均有选题的空间,选择题、计算题中都有供学生进行选择的题目,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8.试题素材反映时代性。将国际、国内的最新成果,最新技术,最新产品等作为会考命题中的重要素材。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例如,九天揽月、五洋捉憋等内容都成为会考命题的素材。

化学学科:突出考查学生借助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真实情境,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学科方法,分析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1.设置现实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情境。通过挖掘生活素材设置情境,着重考查化学学科的主干核心知识和学生学习化学形成的主要学科能力,既体现学生公民素养教育和化学学科教育的社会价值,又关注学生化学学科专业的科学素养的发展。例如,试卷第一部分中,第1题以生活中常用薄膜太阳能电池上的化学物质为素材,考查学生对于化学物质分类思想的认识。第10题以运输汽油车上贴有的危险化学品标志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物质性质的理解与应用,体现对学生公民素养的安全性教育。第13题以宾馆、办公楼等公共场所常用的烟雾报警器为素材,考查学生对原子基本构成的认识和理解。第21题以实验操作情境为素材,考查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安全措施和意外事故处理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再如,试卷第二部分中,第5题以课外小组同学在实验室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和测定为载体,第6题以物质转化关系简图为载体,涉及的化学核心知识包括常见无机物的性质、结构和应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以及离子反应和检验、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简单计算等基本化学原理,通过由浅入深的设问,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和展示出水平,有效考查了学生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推理、判断等综合思维能力。这样设计既体现了重视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又突出了能力考查立意的命题思想。

2.试题呈现方式多样化。利用图表、短文、数据统计等形式增加试题的信息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突出科学素养的培养。例如试卷第一部分共涉及实验装置图、变化曲线图、危险化学品标志图、工艺流程图、物质转化关系图、实验现象及数据表等,共计12个图表从定性、定量两个角度体现大量的信息,既加大了对学生提取和整合信息能力的考查,也有利于题干内涵的表达更加简洁明了。再如,试卷第一部分中用短文的形式分别给出电解质、离子化合物、原电池等概念的定义;试卷第二部分的选做题第3题,用短文的形式描述钢铁厂酸性废水的处理流程。通过有价值、真实的学科问题,来引导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提升。

3.将社会生活热点及社会大课堂等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在试题中。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社会问题和生活现象,并在解决问题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试卷中涉及空气污染、实验室安全操作规则、改善大气质量、钢铁厂废水的处理等内容,都是以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为载体,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大课堂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社会问题,全面地看待社会问题和生活现象,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增强学生对环境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学生完成试题的过程也是一次价值观培养、正能量体验的过程。

4.继续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突出考查科学探究能力。例如,试卷第一部分的第21、25等题,对学生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实验安全等方面均进行了全面考查。再如,试卷第二部分的第4题,通过氨气性质的实验探究过程,围绕两个实验现象,运用物质性质知识,运用实验分析方法展开探究,考查了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又如试卷第二部分的第5题,通过实验室一包混合物组成含量的实验探究过程,运用元素性质和反应原理知识,通过对实验设计原理的判断、实验过程的目的分析、实验现象的观察,考查了学生思维的敏锐性、灵活性和创新性,考查并检测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化学科学素养,渗透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5.体现试题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利于学生在作答中充分发挥出水平。精心设计选做题,既可以保证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又可以保证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来作答。通过控制难度等关键命题要素保证试题公平、公正。

生物学科:稳中有变,贴近学生生活,突出学以致用,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

1.坚持以往命题成功经验。坚持试卷图文并茂,设置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新情境,保证会考试题的科学性、严谨性、公平性,适切性,对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起良好的导向作用。

2.探索命题改革的方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生产实践、实验、生物科研成果、科学史以及人体健康的素材。适当增加阅读量,试卷长度由原来8页增加至10页,注重考查学生提取、加工、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跨学科综合,考查学生综合素养,例如能量角度结合了生物、化学、物理学科的内容。在命题形式上,增加分级赋分的题目,利于学生真实水平的发挥。

历史学科:体现课程改革理念,重在能力立意,强调历史学科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

1.贴近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关注过程与方法,深化学科能力考查。例如第12题通过网页设计有关抗战的四个栏目,要求学生再增加一个栏目,重在考查学生对核心知识间逻辑关系的把握。再如,非选择题第3题第3问,通过呈现当前史学界对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创设让学生主动质疑并进行自主论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展示思考、质疑、阐释的平台,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贴近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例如11题,以红色旅游区的创建为情境,以符合沪浙红色旅游区为问题导向,引导学生灵活调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历史问题。再如,问答题第2题第3问,以APEC在北京召开等新闻热点创设情境,既关注历史问题——APEC成立后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又联系现实,要求学生畅谈北京APEC会议给生活带来的影响,体现了历史与现实有机统一。

3.弘扬传统文化,体现人文精神。例如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题目有选择题36、37、38、39题。再如,非选择题第3题第1问从东西方优秀文化遗产的角度概括其共同点,第2问以文艺复兴代表作《十日谈》为情境,理解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在解放思想,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贡献。

4.全方位渗透民主、法治、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非选择题的第1题,连续三问围绕“依法治国”,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落实法律在制度文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凸显“依法治国”“以宪治国”的政治理念。再如,试题中涉及到台湾人民的割台斗争、五四爱国运动、全民族抗战等历史上重大反抗外来侵略,弘扬民族精神等事件;香港回归、北京APEC会议又体现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5.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选择题第10、11、29题体现了与地理学科的联系。再如,第12题体现了与信息技术的联系,第36、39、47题及非选择题第3题第2问涉及到汉字、中外古典名著,体现了与语文学科的联系等等。

6. 把握水平考试的性质,命题技术不断创新,稳中渐变。在题目的设计上,体现了历史思维的逻辑性,问题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在素材的选择上,素材的选用体现出灵活、开放、自主等特点。引用了多样的历史信息载体创设情境,如历史文献、历史地图、文物图片、结构示意图、文学名著插图。在评分标准上,注意吸纳国内外命题技术的先进经验,按能力划分层次,对非选择题的评分标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地理学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核心观念认识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和生活品质。

1.突出生活中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试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时事热点,呈现了大量社会热点和社会大课堂资源等学生身边的实例,例如地铁沿线的城市功能区;北京雾霾;“南水”进京;京津冀一体化;APEC会议在京召开;“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发射;全球气候大会等鲜活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在试题具体设计过程中,将生活中实际情境引入试题,通过不同类型的资料构建问题情境,增加了试卷的阅读量,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地理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通过对猕猴桃生长与气候关系的分析,考查学生运用气候分布和成因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地理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2.地理图像丰富多样,凸显地理学科特色和中华传统文化价值。整套试卷共有19幅图,包括区域图、原理示意图、等值线图、(扇形、折线、柱状)统计图、框图、地理过程演化图、景观图等多种类型,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解决地理问题。通过对真实现象的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将地理学习积累、地理工具运用与中华传统文化理念相结合,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关注资源、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凸显地理学科在学生生活的学习中的重要性。例如,综合题第一题中将中国古诗的描述与节气对应,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地理学习、生活现象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3. 问题设置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过程和能力考查。从学生的视角,呈现知识、联系方法,运用观点、原理进行分析,表现地理观念在价值观、能力、方法形成中的作用。如:综合题第4题(4),请对图中农业发展模式做出简单评价。突出考查学生的辨证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分析问题中的应用。

4.体现适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试题设计体现选择性和开放性,一些题目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作答,对于题目的答案有一定开放性,鼓励学生利用所学原理和知识,针对问题情境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如:综合题第1题(4),从北京、成都、伦敦三地任选一地,判断该地是否适合种植猕猴桃,并说明理由。学生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选择作答从不同角度阐述理由,合理即可得分,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水平。

(责编:熊旭、林露)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