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来创业吧,给梦想一个机会(深聚焦)

赵婀娜  董鲁皖龙

2014年12月31日07: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制图:蔡华伟

  有这样一段话耐人寻味: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很清楚自己的方向,他们坚定地朝向那个方向,而另外一种人,懵懵懂懂地往前走,哪儿有光往哪儿去。

  我们要关注的一群人,正属于第一种。

  几天前,教育部发布通知,鼓励高校建立健全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教学管理制度,试行弹性学制,支持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并鼓励扶持大学生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尽管通知一经发布,便立刻引发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不乏有老师和家长担心在知识储备的黄金期创业并不适宜,但还是有更多的年轻人对这一政策欢呼雀跃,他们说:在还有激情、有理想的时候,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哪怕跌倒,都是一种幸福。

  今天,我们将讲述一个人、一个群体和一个学校的故事,通过点、线、面的呈现,展示出当代年轻人激情创业的精神风貌。

         

  一个人,与一群年轻人的梦

  12月13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昆山杯”青年创业大赛上,来自北京电影学院本科四年级的李申及他的团队创立的“桃李帮”吸引了评委们的注意。

  “桃李帮”的经营模式,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公益项目,而不是一个商业项目,而也正是因为公益的初心,成就了李申单纯而幸福的创业路。

  有那么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难以找到工作,“桃李帮”致力于在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打造一个桥梁,提供一个职前训练集结地,既帮助求职的大学生们提升实践技能,也帮助用人单位在几天的时间内充分观察求职者,并最终精选出合适的人员招录。

  第一期训练集结地是为光线传媒度身定制的,80名学员中,有来自北大、清华的学生,也有中国传媒大学、哈尔滨动画学院的学生,既有影视传播 、编导等传媒相关专业的,也有电子、自动化、机械工程、地质学等不直接相关专业的。6天的训练营,为学员安排了递进通关的考察方式,从听讲座、课程学习到讨论、头脑风暴再到实战、模拟,层层推进,既提升了求职者的能力,也让用人单位更好地甄选人才。

  第一期项目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很快,中信证券和某知名律师事务所都找到了李申,成为他下一个客户。

  现在读大四的李申自己也面临着即将走出校门的人生转折,当记者问及他的理想和未来,这个21岁的北京小伙儿不假思索:“对我来说,就业已不是问题,我要的是创业,通过自己的创业帮助更多的小伙伴就业。”

  李申说,创业带着公益的心挺好,因为不忘初心,才能走得更远。

  一个训练营,与一份责任的坚守

  想听厉以宁先生直接讲述经济大势吗?想听俞敏洪、马云直接为你的创业面授机宜,并成为你的创业导师和“天使投资人”吗?走进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这一切都将不是梦。

  今年9月,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迎来了精选出的第二批学员,共80人。所谓精选,是指北大充分调动起广大校友的力量,聘请校友中的知名企业家直接担任评委,从若干份商业计划书中,直接筛选,并在之后的训练营过程中,有计划培育、孵化,并有可能成为该项目的投资人。

  80位年轻人中,有的是北京大学本科的学生、有的是研究生,还有的已经走出校门,却难割舍创业的情结。他们带着梦想、带着认真打磨过的商业计划书,还带着一份对创业的理性和审慎的认识,走到一起。“在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创业者,不仅有激情与梦想,还要有对自己与创业环境的理性认知,不盲从与随波逐流。”北大创业训练营发起人,北京大学校友会秘书长、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李宇宁介绍。

  开营第一节课,老师是俞敏洪。一个上午的讲授,给大家带来的,不仅有对梦想的理解、对创业的理解,还有对于做人、做事的审视和思考。在俞敏洪看来,做事,首先要做人,做学问如此,创业也如此。

  2000届北大化学系毕业的岳鑫,读书期间就怀有创业梦。当了10年的上班族后,他发现了一个医疗领域内的细分市场的机会,便毅然辞职、创业。正当公司筚路蓝缕之际,“北大创业训练营”向他招手,在这里,他不仅迈过了管理的门槛,还获得了资金的支持,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北大创业训练营的背后,其实是政府、高校、社会资源有效整合,积极扶持年轻人创业的大背景。不仅北大校领导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在项目基地上的支持,还得到了包括俞敏洪在内的诸多校友的资金和智力支持。而各方力量的积极合作、顺势而为,方有可能成就年轻人创业梦想。

  一个学校,与一种文化的积淀

  再来说一所学校。说这所学校的目的,在于告诉大家,创业也是一种文化,需要一份土壤,需要一个氛围。

  11月4日,四川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冯军帅创办的成都实唯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成为首批在青年大学生创业板推介会上挂牌的学生企业之一。对于以冯军帅为代表的一大批投身于创新创业的川大学子而言,学校营造的良好氛围和稳固的保障制度是他们稳健成长的沃土。

  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单有一腔创新创业的梦想和激情远远不足以将创意付诸实践。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诸多无法绕开的现实问题。无经验、无场所、无资金,无疑是拴在他们梦想翅膀上的“三座大山”。

  冯军帅也曾在这三座大山面前徘徊不前。两年前,他与一群梦想成为物联网应用领域颠覆者和生力军的同学一起投身创业,却没想到刚起步就遭遇了现实的迎头痛击。“创业前的想法比较狭隘,单纯地觉得有热情就足够了,经验不足导致我们同时遭遇了资金资源双重匮乏的难题。当时甚至连生活费、奖学金都投了进去,却看不到希望。那个时候几乎要放弃了。”挣扎在失败边缘的冯军帅团队想到了申报四川大学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申报成功后,我们获得了10万元的研发资金,解了燃眉之急。学校还提供了一间办公室,不但有了场地,还节省了一大笔房租。要知道,学校靠近市中心,附近一间100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一年至少十几万。”这10万元资金,就来自四川大学专门设立的1000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

  全方位指导支持,全过程匹配资源,建立覆盖学院、教师、学生的激励体制……为了帮助“三无”学生创业者们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四川大学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和冯军帅团队一样,近年来川大众多科技含量高、运行成熟的学生创业团队项目能够顺利“破冰”,其实都得益于学校建立起的各类保障体系。

  学生有想法,学校想办法。早在2009年,四川大学率先成立创业类学生组织——四川大学大学生创业就业促进部,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发布项目资源和市场信息。同时专门划拨了1800平方米作为大学生创业俱乐部,不仅每周举办创业分享会,每月开展大型讲座,每年举办大型创新创业论坛,还定期举办“创业大讲堂”“我为创业狂”系列竞赛、暑期创业操盘等品牌项目,积极探索形成激发学生创业梦想、培养学生创业技能、孵化学生创业成果,并服务社会需求的工作体系。

  2014年,新一批14个孵化项目入驻四川大学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开启了又一批川大学子的逐梦之旅。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189个学生学术社团,每年700余次大型社团活动、200余场创新创业论坛及讲座、近百名来自世界一流名校教师开设百余门全英文课程……四川大学在全校营造起火热的创新创业氛围。正如一位家长在给学校来信中所说的:“四川大学的创新计划与实践活动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实现双赢,良性互动。”

  四川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创业成为一种文化,就会有更多年轻人的梦想落地、生根、发芽。

       

  编辑有话说——

  提及创业,你首先想到什么?是年轻人“天马行空”的想法,懵懂青春的冲动,还是创业只是为了缓解日益严峻就业形势的无奈之举?

  如果说,早些年,这些现象还都存在,那么,最近一段时间,情况已然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告别了冲动、盲从,成为更加理性、审慎的创业者。他们坚定、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种创业文化的形成,理性、科学、不盲从,覆盖高校乃至全社会。在这种文化的土壤中,年轻人们不仅有梦想,还有了实现梦想的“武器”。

  而当创业一旦由个体行为形成一种文化,一种氛围,那么,生发出来的,将不再是一个个成功的个案,将会是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

  不信吗?来看!

  北京,中关村。海淀图书城附近有一条步行街,赫赫有名的车库咖啡、3W咖啡都在那条街上,随便走进一家咖啡馆,这样的情形会随处可见,一个个创业团队正埋首在电脑旁,或紧张地进行计算,或低声地做着讨论。他们中有回国创业的年轻人,也有刚成年的毛头小子,他们来这里,为的是分享智慧,碰撞火花,寻找伙伴。

  别小看这些年轻人,想当年,成就美国几十年飞速发展的许多科技成果和创业团队就是在一个个小的车库、咖啡馆里形成的。如今,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这样的一种创业文化与创业潮流正在形成。

  这不,已经有《华盛顿邮报》《每日经济新闻》进行了报道:“中国最值得美国人害怕的事情,是中国人发现了美国的秘密,什么秘密?科技与资本的结合。”“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车库的创造改变了美国近30年的历史,如今,这一切,正在中国悄悄地发生……”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31日 22 版)

相关新闻:

 

(责编:赵英梓、林露)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