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致2015中国教育”系列评论六

发展职业教育尚需硬政策

孙善学

2014年12月28日09:30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2014年在中国教育史上绝非平常的一年, “深化改革”挂帆而起,四中全会带来了依法治教的东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与四个配套“意见”一起构成“新高考”的基石;职业教育得到了异乎寻常的重视,这块中国教育的短板有望成为支撑教育发展的“半边天”……

除了这些已经见到的,以及可以预见到的改革红利,当前我们依然面临很多困惑与纠结。“择校热”叩问教育均衡;“性侵”触及师德红线;校车事故让我们痛彻心扉;5000万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让我们魂牵梦萦……

新的一年,我们希望教育公平、教育创新成为新常态,渴望技术进步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期待以开放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前行。“致2015中国教育”系列评论将与你分享中国教育发展的智慧。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推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明确了职业教育体系化、跨界性特征,是职业教育认识论的一次飞跃。职业教育体系具有耗散结构的运行规律。一是变化性,即随时间、地域、行业、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这决定了职教发展模式的多元性;二是开放性,这种结构只有不断地从外界取得支持或产生交换才能维持下去,这决定了职教与产业的依存关系;三是协同性,即内部子系统之间存在非线性作用,需要建立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关系,这决定着职教体系的功能和效率。从当前情况看,各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路、做法存在一些差异,也遇到了一些理论认识、制度政策问题,实践需要“原研究”和“硬政策”的支持。

一、如何将职业教育真正建成一个科学体系

作为科学体系的职业教育必定有其理论基础、概念规范、体系边界、内部结构和运行规律,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首要工作就是职业教育理论构建。

一是要厘清概念。概念是科学活动的基础,职业教育概念是对职业教育性质、对象、范畴、作用等基本认识的高度概括。国际上,职业教育概念存在不同表述,如技术与职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涯与技术教育(美国)、技术与继续教育 (澳大利亚)等,在我国曾使用过“职业技术教育”概念,后来《职业教育法》确定使用“职业教育”概念。但我国职业教育概念与国际上其他提法有何异同,职业教育与技能教育、技术教育、工程教育等概念有何区别,并不十分清晰,中国的职业教育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二是要划定边界。职业教育不可泛化或异化,职教体系的边界既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学校职业教育、企业职业教育和社会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三大支柱,然而2014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以学校职业教育为重点,对企业、社会的职业教育没有做出明确的制度安排,显然是一个缺憾。此外,学校职业教育在现有中职、高职两个子系统之外,是否建立和如何建立应用技术大学子系统,需要做深度研究,并尽早明确相关政策。

三是要制定规则。职教体系内部子系统需要依据规则运行,形成协同关系。中职和高职是职教体系内部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中职不是高职教育的必要条件和必然基础,各自承担的教育任务也不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的线性过程,它们与劳动力市场的密切程度要高于彼此之间的联系。所以,中职与高职不像普通学历层次关系那么简单,两者之间呈现非线性作用。正是这种非线性作用导致了子系统之间建立协同关系的必要性,只有建立起协同关系才能保证职教体系的整体效能。然而,各地出台的中职、高职衔接方案大多局限在建立不同学历层次之间的线性衔接关系而非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关系。有的地方大幅度提高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的比重,如果这个比重过大甚至超过了就业比重,中职教育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或许中职教育有可能消失了。

二、如何将社会需求转化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

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深刻影响着社会分工,社会人才需求出现了新特点、新矛盾。2014年第二季度我国部分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数据显示,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用人需求占36.6%,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能人员的需求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2.2%、4.3%、6.6%,技师、高级技师用人需求缺口最大,其求人倍率达到1.68、1.78,反映出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另据北京市2014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用人需求缺口达17万人,人力资源市场呈现招聘难的特点。高学历人员面临求职难,博士生的求职人数大于需求人数,而大专学历的人员缺口最大,求人倍率高达3.73,说明教育人才供给结构同社会需求之间有着巨大反差。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人才供需矛盾问题,但现在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是政府主导下的“政府-学校”模式,政府是职业学校的举办者和办学经费的单一来源,不利于调动企业和社会积极性,不利于将社会需求转化为发展动力。要想让职业教育活起来,必须出台促进职业教育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型的硬政策。

一是要将企业需求转化为发展动力。建议将一定比例的企业税收返还给企业专门用于设立“校企合作基金”,明确资金投向企业与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合作,政府监督使用情况,形成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新的职教投入模式,推动传统职教治理模式向以行业和企业为主导的“市场-学校” 模式转变,建立企业之间、职业学校之间良性竞争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构建起以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制度为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是针对公民个人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制定相应的鼓励或资助政策。建议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人本人或者本人资助他人在国家认定的机构中接受职业教育的,其学费支出可以不计入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这项制度有利于将公民个人需求转化为职业教育发展动力。同时国家继续健全和完善针对农民子弟、困难人群和社会优抚对象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国家资助政策,并针对流动人口探索发放“职业教育券”等资助新途径。

三、如何使职业教育成为广大青年的理想选择

在西方很多发达国家,接受职业教育成为青年人普遍选择。例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被视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有75%的青年人通过接受这种职业教育走向工作。在瑞士有60%以上的学龄青年参与学徒制学习。在发达国家大约有64%的人接受过职业教育,成为这些国家最稳定的人才。据笔者对1990年年代我国出生人口及其受教育情况研究,学龄青年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走向工作的仅占46.5%。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职教办学条件得以明显改善,国家对职教学生的资助力度也越来越大,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广大考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规模的比重从2009年的51.1%下降到了2013年的45.1%,同期高职招生占本专科教育招生总规模的比重从49%下降到了45.5%。国家重视、社会急需与考生选择的“热”与“冷”形成了强烈反差。

一是建议改革用人制度。我国早在1993年就提出“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又经《劳动法》、《职业教育法》加以明确。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对于公民来讲只要“二者有其一”即可,但实际情况是一部分职业只认可学历文凭、一部分职业只看重职业资格,使得大多数人不得不去追求两种证书。目前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学历文凭上不具备优势,而在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拥有职业技能方面具有优势。用人单位能否真正落实我国法律规定,建立起两种证书的平等关系,消除不平等待遇,是人们选不选择走职业教育之路的关键。

二是要建立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和证书体系。职业教育毕业生要到职场中寻找定位,他们要拿着什么证书去找工作呢?现在的说法是“双证书”,但不论是学历文凭还是职业资格证书都不是职业教育自己的证书,况且“双证书” 逻辑起点不同,标准各不一样,分别归两个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两个体系并没有在职业教育中融为一体,这必然影响职业教育的科学性,必然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衔接用人制度与教育制度、变两套标准为一套标准、变“双证”为“一证”,是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核心,是科学评价职业教育人才、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社会地位、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根本保障。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 

“致2015中国教育”系列评论:

一:落实依法治教是解决“老大难”问题终南捷径

二:为了生命的话题不再沉重

三:“教育均衡”只是初战告捷

四:以教育开放促进教育改革

五:教师神圣才能品德高尚

六:发展职业教育尚需硬政策

七:技术变革教育:需重新定义学校功能和教师角色

八:留守儿童,痛在哪里

(责编:魏艳、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