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人民网>>教育>>正文

外滩踩踏事件,“最坏打算”去哪了?

2015年01月02日10:04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外滩踩踏事件,“最坏打算”去哪了?

  外滩踩踏事件,凸显出当地有关方面“最坏打算”的缺失:在人群高度聚集地带的监控预警有纰漏;事发后缺乏应急预案。而对此事故,也理应有全面的调查和追责。

  新年初至,充盈的本该是欢庆氛围。可一场不期而至的劫难,让不少人心里罩上阴霾。就在2014年要翻篇的晚上,23点35分,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件,已造成36死47伤。目前,上海方面正全力应对伤员抢救和善后处置等工作。

  昨天,很多上海市民自发到外滩送上祭奠的鲜花;网上也弥漫着悲痛的情绪。此时此刻,“逝者安息”的默哀,也是最无力的追逝:如果时间可逆,或许惨剧可避免,可说再多“如果”都只能徒增内心苍白。但告慰逝者,不能止于喟叹。对人祸探本溯源,对事故全面调查,才是告慰应有的落点。

  对这次踩踏事故,很多人的直观疑问就是:在这起踩踏事件酿成的过程中,政府方面的预警与安防在哪儿?要知道,面对这类大型活动,政府本该在可预期的人流密集地点制定拥挤预案,如新年夜外滩人流可能有多少人,一旦现场人流超过预估容量如何分流等。而前期工作外,现场秩序维护和应急预警,也不该缺位。

  而据介绍,有关方面当晚确实也增加了街面观察力量和值班备勤,饶是如此,对此次大型活动系统化的安防应对仍显薄弱:从活动前的风险评估、警力布置、现场维持,到救援力量调度等,都跟不上“防祸患于忽微”之需。@上海发布就披露,截至当天22点40分,上海全路网客流已超过100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可相应准备并不到位,这也为出事埋下伏笔。

  从亲历者的讲述看,现场维持秩序的警察,就显得缺乏必要的手段,有的用喇叭喊话“警察叔叔求求你们了,别再挤了”;有的警察连喇叭也没有,“怎么拦都没有用”。现场与后方间的沟通,某种程度上处于失灵的状态。还有,在人流疏散上,也无周密计划与部署。很多人都将事故归因于,观景平台楼梯处有人上有人下挤在一起,形成对冲。而“对冲”明显与人流通道设计不科学有关:合理方式应是上下分道、进出殊途,也就是“单行道”原理;或者采用分割空间的办法,限制人群扎堆。

  在人群高度聚集地带的监控预警、现场处置上,没考虑到各种情况、消除某些盲区;事发后缺乏应急预案,只能靠警察人力“强制切入”,以至于局面失控。这凸显的,就是“最坏打算”的缺失。

  而这起惨剧,也给公众以提醒:对危险该有起码的预防与感知。像事故现场,明明已拥挤不堪,却还要“快点挤”,这是将自身推向危境。对应的,有关部门也应做好人流密集点提示和发出危险警告。

  “亡羊”后最好的补牢是系统化补缺。在香港,也曾发生过兰桂坊踩踏事件,而这也催生出一整套大型活动安全防范体系:港府会对民众给予必要的风险告知和人群疏散培训演练;搞大型活动时,警方会进行人流量评估,执行必要的限流措施,并划定责任田让每片区域都有专人维护,还有医疗人员配备及民安队支援等等。外滩踩踏事件能否也催生机制补缺呢?我们翘首期待。

  外滩踩踏事件,暴露出公共安全系统的结构性缺陷:那就是对大型活动风险把控不足,应急体系匮乏,预案执行欠缺。凡此种种,都亟须通过个案性反思去推动补缺。反思的第一步,就是对事故全面而深入的调查和无遗漏的问责,并总结教训、引以为鉴。

(责编:郝孟佳、熊旭)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