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从学生渴望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突出“价值引领”和“学术导向”的实践育人理念引领下,每年组织300余支大学生团队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不断丰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
若问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有什么看法, 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走马观花”、“形式主义”,而一些学生参与走过场、教师指导没干劲、实践成果互相抄的现实情况,也伤害了许多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针对这一现象,北京大学从学生渴望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突出“价值引领”和“学术导向”的实践育人理念引领下,坚持社会实践主题、选题、价值塑造的“三实”和学术支持、团队组建、实践成果的“三专”,每年组织300余支大学生团队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不断丰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
“北大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时代发展、社会变革的焦点热点与学生自身成长成才需要结合起来,把‘第一课堂’的专业优势与‘第二课堂’的组织优势结合起来,推动环节创新与效果提升。”北大党委副书记叶静漪说。
深入基层,找寻胸怀天下的精神力量
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13级博士生刘丽文看来,每一名希望用知识改善民生的学子都潜存有一种胸怀天下的情怀,但只有真正深入基层,“触摸”泥土的芬芳,这种情怀才能转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
今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数据显示,在中国,超过80%的死亡者死于慢性病,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刘丽文被这项数据深深触动:“我们这些经济学、医学与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能为基层民众的医疗状况与身体健康做些什么?这是我们在进行社会实践时应该考虑的问题。”经过3个月的紧张准备,在综合考虑地方医疗条件、人口构成、居民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刘丽文一行13人深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走访调研,目标只有一个:为基层群众建立医疗跟踪档案,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
经过专业严谨的走访调研,刘丽文坦言,理论知识的熏陶或许让他们具备了独到的眼光和解决问题的素养,但基层的实际问题远远超出想象,“只有不断向基层学习,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真正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才能把社会实践活动做实。”北大团委副书记张莉鑫说,北大建立了社会实践活动校院两级审批立项制度,几乎所有的社会实践项目都来源于学生的自主申报。“每个项目都要提交立项表,对实践项目的目标、指导思想、内容等有比较全面的计划,没有通过校院两级审批的活动都不予立项。”
今年,北大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设计组织上,无论是“红色之旅”、“基层之声”,还是“改革之路”、“创新之源”,都落在了“求实”二字之上。学校鼓励学生带着远大志向下基层,带着研究选题走向改革前沿阵地、基层偏远山村或高原牧场,一事一地,注重体验,把小问题做深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