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问题是什么?【3】--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教育的真问题是什么?【3】

2013年01月23日09:26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杰出人才的培养,良好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至关重要。但是真正的杰出人才很少是在学校里造就和完成的,而是他们走出校门以后在社会条件和工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适宜的社会条件、良好的工作环境乃至人才选拔的标准对杰出人才的脱颖而出至关重要。”石中英认为,造就大批杰出人才,这是中国改革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时代任务,学校应该致力于为未来杰出人才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社会也应该为杰出人才的涌现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机制。“在杰出人才的培养上,教育要与社会携起手来,发挥合力,不能割裂开来,只让教育唱独角戏。我体会,钱老的问题,既是提给教育界的,更是提给整个社会的。解答钱老的问题,教育界要反思,整个社会也应反思。社会公众不能将钱老的问题当成是攻击教育现状的长矛。”

  教育问题存在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是存在于学者和官员的观念上。

  “真问题,假问题,不管什么问题,就是有问题。”首都师范大学蒋建华教授直言不讳,“正像医生看病一样,对教育领域的问题,不能仅仅看见有病,更要号对脉,开对药方,不然就会吃错药。很多教育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最需要的是实干精神。”

  在教育改革中,如何才能把握住真正的教育问题,避免伪问题或假问题误导教育改革的方向,石中英教授提出三个标准:

  第一个是本体论标准。真正的教育问题是指教育实践过程中真正困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于真实的教育情境当中,不存在于学者和决策者的观念上。学者和决策者要想发现和把握这类问题,就必须深入实践,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倾听学生、教师、校长和家长等的声音。否则,教育改革所指向的问题可能就是一些假问题、伪问题。

  第二个是认识论标准。教育改革中所力图解决的问题必须得到明晰的界定和表达,不能够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清晰的表达有助于人们把握问题的实质,相反,模糊的表达则反映人们对于问题的实质还认识不清。好的教育改革应该清晰地表达其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不能在这方面大而化之、笼而统之。

  第三个是价值论标准。教育改革中政策的设计和问题的解决要指向良好教育关系和秩序的建立,指向学生和教师有价值地发展,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或满足个人偏好、屈从于上级压力或公众压力而解决问题。

  在教育实践当中,谁最先发现教育问题?是教师和校长;谁最感受到教育问题的困扰?是教师和校长?谁最有解决教育问题的责任?还是教师和校长。

  故此,石中英教授建议,“教育改革要想取得成功、成效,必须授权给教师和校长。授权首先意味着要尊重他们,尊重他们不可剥夺的教育主体地位。其次要相信他们,相信他们对于教育问题的观察和判断,相信他们解决教育问题的智慧和艺术。第三个是要支持他们,为他们开展基于实践的教育改革提供足够政策、舆论和条件支持。石中英认为,“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基本上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路径,校长和教师在改革过程中主要是改革理念和政策的执行者,在教育改革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处于被改革的地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导致教育外部的改革很热闹,但教育内部过程变化不大。”

  这种现象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世界教育改革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石中英结合他对美国教育改革的观察和思考表示,“上世纪60年代,美国开展了多次大范围的教育改革,一位研究美国教育的学者说,美国教育改革主要在外部打转,不触及核心的问题,把教师和校长把教育的课题来对待,让教师和校长无所适从,他们就等着被改革。”

  (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

(责任编辑:郝孟佳、林露)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