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北京考古中發現的馬:有關“馬”的主題層出不窮【2】

2014年02月01日13:53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北京考古中發現的馬:有關“馬”的主題層出不窮

  西周的車馬坑

  考古資料表明,至遲到商代晚期,馬在中國已被馴化,馬車得到了廣泛使用。騎乘和騎駕,是馬對於人類最主要的功能。北京馬車的考古發現最早是在西周時期,除此之外,馬還被賦予陪葬和祭祀的功能。例如墓葬中陪葬的車馬坑,希望主人到另一個世界也能行有車﹔還發現了祭祀的馬坑﹔還有一些馬隨葬在主人的墓葬中。

  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的墓地中,一般大、中型墓葬都陪葬有車馬,只是隨著墓主人生前身份的高低而在陪葬車馬的數量方面有所差別。考古人員目前共清理了近30座車馬坑,例如陪葬1046號墓的1100號車馬坑,坑中共葬馬14匹,車5輛。所有馬匹都是頭向北,側臥於坑底,都不戴轡具。馬骨架排放整齊,系殺死后葬入坑中。馬骨之下有一層席子的朽痕。車輛被置於馬骨架之上。車的木質都已腐爛,但仔細辨認,仍可認清輪廓。這還不算是多的,在陪葬202號墓的車馬坑中,有42匹馬被殺死陪葬。根據車上的銅飾件估計,同時隨葬的車多達14輛。車馬坑的發現,有助於人們了解周代的車馬制度。

  春秋時期的馬形青銅裝飾品和殉馬

  延慶玉皇廟春秋墓地中,出土了不少具有馬形圖案的裝飾品,數量較多的有帶鉤、牌飾、帶飾、扣飾等。

  例如馬形牌飾佔青銅牌飾中的一半以上。有臥、奔、立、翹首臥、昂首揚尾奔等不同的姿態,形象而生動地表現了馬的各面,反映了制作者對於馬的熟稔程度。玉皇廟出土的一塊馬形青銅牌飾,側面右向浮雕式,通長6.7厘米、通寬3.4厘米、重20.6克,面闊吻方,露齒,頸部有轡飾,尾部捆扎綯紋﹔收腹提臀,尾后張,呈奔跑狀。眼部、腮部、股骨頭、前后肢中部關節、兩蹄端和尾端各有一個凸沿嵌窩,內直徑約0.3厘米,背面頸部和臀部各有1個橫向條形穿鼻,長約0.8厘米、寬約0.3厘米,前者略傾斜。這件牌飾,不僅是一件極具研究價值的文物,也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這些隨葬品,是主人生前佩戴的飾物。它們的出現,表明了馬與墓主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主人對於馬喜愛且依賴。

  除了這些器物外,很多墓葬中還有殉馬。殉馬是隨主人一同下葬的馬,它們的總數達120隻。馬頭骨大都被完整地保留,肱骨絕大多數是連蹄的,吻部一般向東。有意思的是,有殉馬的墓主人大多是男性,不知他們生前可是馳馬縱橫的騎士?例如250號墓,在墓壙東端的二層台上和木槨東端蓋板上,殉有馬頭骨7個,馬腿骨10隻,旁邊還摞有牛、羊、狗三類家畜的骨骼。

  將馬等家畜作為殉牲與主人一同下葬,可能是將其視為財富與社會身份的象征,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馬的飼養已有一定數量。《史記·匈奴列傳》雲:“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駝、驢、騾、駃騠、騊駼、驒騱。”有研究者推斷玉皇廟墓地的主人正是古代的山戎族。若這一結論正確,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都表明馬在他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

  唐、金墓室上的彩繪馬

  房山區長溝唐代盧龍節度使劉濟的墓中,墓室的壁上彩繪一馬。馬首低垂,以白色表示馬轡、馬眼和馬嘴,馬蹄呈紅色。左前足欲踏前行,體態雄壯,信步悠閑。下方是一中年男子做引弓狀。整體畫面表現的是主人的打獵場面。在墓室中繪畫主人生前的愛馬,大概和現在與一些逝者告別時,親屬們要燒掉紙糊的“豪車”是一樣的心理。

  唐代以后,由於十二生肖觀念的發展與流行,在很多墓志或墓壁上繪有十二生肖的圖案,“午馬”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西城區靈境胡同出土的紀寬墓志蓋,呈覆斗形,正中陰刻“紀君墓誌”楷書4字。四殺(角)刻寶相花,四面(每面三位)線刻獸首人身十二生肖像。每位生肖都穿著長袍高履,雙手環在前腰,姿態恭敬。頭為十二屬相之一,從正上面的鼠開始,作順時針排序。最下方,也就是六點的位置,是馬,鼠與馬恰在南北子午線上。馬頭向左,雖寥寥數筆,然耳、眼、嘴、鬃可歷歷數也,栩栩如生。

  石景山八角村的金代趙勵墓,在墓室頂部繪有十二生肖的圖案。從正北開始,按順時針方向呈現的是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它們所代表的,是與之相配干支相應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12個時辰。“午馬”則位於墓室南壁墓門上方兩側,高約25厘米,膘肥體壯,四足佇立,長尾垂地,雙耳較長,馬鬃披頸至肩,腹部有淡黃彩,安靜而悠閑,惟妙惟肖,繪於黑色圓圈中。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