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大學顧駿教授發表《端正大學學風不妨“關口前移”》一文,指出,“盡管學風問題表現在大學內,其形成卻是在中學裡”。他又說:“今日中國基礎教育中的許多教育工作者,忙忙碌碌在為學生進大學准備一塊敲門磚。他們很少思考,一旦學生成功進入大學,敲門磚失去意義之后,還有什麼東西可以支撐學生進行學習?”言下之意,今日大學的學風問題,根源於中學教育。
顧先生撰此文緣起於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關於大學學風問題的相關言論。顧先生雖然表示“大學當然有責任”,但更認為,“不在中學階段解決問題,進了大學木已成舟,再要改進就事倍功半了”。
學風乃學校的、學術界的或一般學習方面的風氣。董奇校長所列之不良學風似乎不完全是“自主學習和創新思考”的能力差所致。換言之,即使能夠“自主學習和創新思考”,校風不見得必定優良。這是兩個不同屬性的問題。自主學習與自覺學習並非同一概念。“自主學習”固然可被視為一種優良學風,但更准確地說,它指的是一種學習的方式方法。簡言之,“自主學習”的人照樣可能存在學風問題。由此可推論:端正大學學風“關口前移”到中學,不僅緣木求魚,而且毫無道理,是大學“懶政”的一種突出表現,不免有推卸責任的嫌疑。順著顧先生的思路,中學也可將不良校風形成的責任推到小學、幼兒園,自然也可以推到家長,家長當然也可以推到社會。最后終於推給一個看不見的“主體”,結果是誰都沒有責任。大學如果不能勇敢地擔負起學風建設的責任,隻想著怎麼四下裡推卸責任,指望中學將“聖賢”送到大學裡成就“學者”,顯然是脫離實際的想法。殊不知培養“聖賢”要遠難於造就“學者”。筆者倒想問一句:教授造假與中學教育何干?風氣形成定有很多外在原因,但正風首責定在自己。
鑒於大學新生不適應大學的學習方法問題,不少學者提出研究“中學與大學的銜接問題”。筆者認為“銜接問題”不是“真”問題,至少不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問題”。任何事情,隻要能分成若干階段或若干部分,其間就存在關系問題,就會有銜接問題。中學不因大學存在而存在,正如小學不因中學存在而存在。應當根據中學教育的“獨立價值”科學界定其根本任務,改變單一的辦學模式和評價方式,全力做好中學階段應該做的和能做的事。
教育改革要“瞻前顧后”,制度設計要突出內在銜接。基礎教育改革“向上看”,高教改革“向下看”,尊重教育規律,尊重人的發展,“銜接”就一定能夠自然完成,至少不會出現影響全局的問題。當前的高等教育在尊重規律、尊重人兩方面並非沒有問題,但基礎教育階段問題更多。所以,高校應當協力推動基礎教育改革,甚至要犧牲一些自身的短期利益,以此促進全社會樹立正確的基礎教育觀,這才是大學文化的擔當精神。如果高等教育不能在基礎教育改革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甚至起相反的作用,則高等教育的質量提高就成為空談。
大學生不善於學習是中學的責任,大學的學風差還是中學的責任。試問,大學的責任何在?今日中國兩千所大學三千萬在校生,如果所有的大學都定位為培養“學者”,不僅不可能,而且太不需要。對所有大學來說,培養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當是首要責任!
(■姚躍林 作者系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校長)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