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美國大學生就業有“凡”心

2014年01月06日07:39    來源:解放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美國大學生就業有“凡”心

  

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畢業生們在畢業典禮上歡呼。 新華社/路透

  駐美記者 成珞

  近年來,美國失業率持續在高位徘徊。據統計,2013年美國大學應屆畢業生整體失業率高達7.9%。就業市場長期蕭瑟,美國大學生早已磨練出一顆“平常心”。據美國某大學生就業服務網站進行的一次民調顯示,近八成受訪者甘心“低就”,認為“首先是有活可干”,“找工作的態度應該是有活就干”。

  大學生“低就”不丟臉

  據《赫芬頓郵報》報道,2013年全美已就業的大學生中近一半人學歷“超標”,即學生的學歷超過工作的需求。這種“超標”率從2007年起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不過,在美國,對多數大學生來說,這種“低就”並不丟臉。這或許與美國的社會傳統和價值觀念有一定聯系。

  首先,美國孩子獨立意識較強。多數人從小就在外面打零工掙零花錢,大學階段往往需要依靠教育貸款來支付高昂的學費,畢業后一般還欠著高額的教育貸款。對他們來說,畢業后能有一份工作,能獨立養活自己,不再依靠父母,才是最重要的事。其次,在美國社會,就業往往被視為很“私人”的事,“職業有貴賤之分”的觀念並不強烈。大多數人認為去餐廳端盤子、在賣場整理購物車和在公司當文員一樣都是賺錢,沒有高低之分,有時餐廳服務員的收入甚至還高於公司普通文員。再者,美國大學生普遍都對未來有一番個性化的規劃。他們並不太在意第一份工作是否理想,是否專業對口,他們的眼光更長遠,想著積累經驗后再謀更好的發展。有些人還想著等具備一定經濟基礎后再深造,重新學個就業前景更好的專業。

  “規劃”“嘗試”殊途同歸

  住在紐約的“90后”張天驪就屬於“規劃型”職場新人。去年5月剛從美國海理大學新聞系畢業的小張,目前在美國一家頗具規模的新聞機構就職。對於人生第一份工作,小張非常珍惜。他認為,工作是學習的延續,他現在努力地觀察老板與資深同事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讓自己學得更多些。對於未來的職業規劃,小張想得可不少,他有進一步深造的打算,希望提升自己的學歷和能力。他還希望能有機會接觸各類傳媒,積累在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實習或工作的經驗。最終,他希望自己能到國內從事媒體工作。

  在華爾街工作的威爾畢業於金融專業,也屬於典型的 “規劃型”選手。他從大一開始就在金融公司實習,到大三時,這家實習公司向他提供了工作邀請,而他本人也確實喜歡,就選擇留在了這家公司。目前他雖然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但仍從事著與第一份工作相同的金融行當。說起這段求職經歷,他自認為比較幸運。不過,他說,如果當時那家實習公司不給offer,他也會利用大四階段繼續尋找跟實習崗位相關的職位。

  與按部就班的小張比,同樣在媒體工作的悅溪經歷可要曲折得多。她在美國一所大學商學院就讀兩年后,通過各種“興趣嘗試”最終跨系轉專業,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工作。

  悅溪說,她最初在商學院所學的專業在美國相當吃香,找工作可謂十拿九穩,但自己並不喜歡,畢業后也不想從事相關工作。她想學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但到底學什麼,她的興趣在哪裡,那時候連她自己也不清楚。於是,她選修了很多不同類型的課程,也經常與教授、同學交流。選修了公共選修課“大眾傳媒”后,悅溪被這門課程實踐部分的內容(如制作微電影、紀錄片等)深深吸引。她的新聞課老師曾經是一名記者,經常向學生們展示一些自己早年的作品,這讓她興趣更濃了。最終,在老師的影響下,她放棄了商學院,選定了自己的路,並如願考上了美國常春藤聯盟的一所高校新聞專業,畢業后進入美國當地一家新聞機構就職。

  在美國,一些就業市場上“冷”專業的畢業生大多需要走、也願意走“迂回”路線。Jennifer是某時尚品牌的高級公共關系主任,她大學學習的是廣告與公共關系專業,畢業后不要說專業對口,就連工作都很難找到。但她並不氣餒。她的第一份工作是某公司品牌銷售,第二份工作是在另一家公司的媒體部門,憑借銷售、媒體領域的工作經歷以及本科專業背景,她最終獲得了現在的職位。

  悅溪還告訴記者,她的一些美國同學對第一份工作的心態普遍比較實際,並不希望一步到位,也不想找一份工作就干一輩子。他們比較重視工作“體驗”,認為隻有去某家公司親身感受了工作環境、人際關系等情況,才能知道自己是否適合在那工作。她認識的一個美國人,第一份工作是在很知名的大公司,結果覺得不適合自己,就立馬跳槽去了小公司。

  誰也不當“旁觀者”

  當然,找到一份相對滿意的工作,除了個人能力因素外,跟學校的就業指導、政府和社會的就業服務工作亦密不可分。

  據小張介紹,他們學校的每個學院都有專門的就業指導機構,每學期都會有相應的就業指導活動。就業指導機構會邀請與該專業對口的企業來學校舉辦招聘會或者宣講活動,有意向的學生可以留下這些企業的招聘信息,或者直接把簡歷送交企業人力資源部門。除了校園招聘會、宣講會外,就業指導機構還會展開一些專題培訓,傳授學生一些面試技巧,比如如何與相關人員溝通、處理一些突發情況的訣竅等等。小張說,平常盡管有實習或實踐活動,但畢竟時間太短,因此這類培訓非常重要。悅溪說,每個學校的就業指導不盡相同,與其先前就讀的大學比,她后來就讀的知名大學雖然也有專門的就業信息網,發布一些工作機會的信息,但面試培訓相對較少。

  小張和悅溪所言不虛,雖然學生的就業率不是美國高校排名的硬指標之一,但是會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招生人數、社會捐款等方面,所以美國的高校對於就業指導工作都非常重視,有些高校由負責學生工作的副校長直接分管。就業指導機構的工作人員一般都是專業人士,具有心理學、輔導學等專業背景,有些人員甚至都是碩士生、博士生,就業指導人員還需持有培訓資格証書,經過考試合格才能上崗。

  這類的培訓相當實用,如在“模擬面試”環節中,指導人員會拍攝學生的“面試”表現,回放給學生看,並指出其形體、應對方面的不足﹔他們還會指導學生如何回答一些面試中的常見問題,如“你最大的弱點或者缺點是什麼”,學生的回答需有相當的技巧,既不能回避問題,也不能過於坦白,且需要強調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有改進的空間和信心,或者直接談自己打算如何改進。指導人員還會特別提醒,所描述的弱點或者缺點絕不能與求職的職位相沖突。

  除了各高校的努力外,美國政府和社會團體為解決大學生就業也頗費心思。美國勞工部每年會出版一本《崗位需求手冊》,不僅收集了不同時段美國就業市場的職業需求狀況、不同職業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等信息,還會預測經濟發展對未來就業需求的影響。相關內容還會在網上及時發布,學生很容易查詢到某個職業的年薪、需求量以及晉升速度等資訊。而以全美高校與雇主協會為代表的非營利性組織也積極參與大學生就業服務。全美高校與雇主協會每年為逾百萬大學生和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該協會出版的《擇業》雜志針對就業市場現狀、發展趨勢以及求職和招聘過程中的問題進行調查和分析,被許多高校列為學生就業和求職的指導用書。


(來源:解放日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