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高校又迎自主招生季節 高校應偏愛"偏才怪才"嗎?

2013年12月04日06:54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高校又迎自主招生季節 高校應偏愛"偏才怪才"嗎?

  編者按

  進入12月,高校又迎來自主招生季節。作為我國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環節,自主招生其實是給每一所高校以機會,去根據自己的辦學實際招收符合自己培養目標的學生,最終是讓學生能夠得到價值最大化的發展。自主招生在一片小天地裡給予高校的自主意志,往往能讓人們看到一所高校的選才標准,這樣的標准在考生、考生家長,甚至基礎教育階段學校那裡都會引起“發酵”。本文作者曾任北大招辦主任,是“北大不鼓勵招收偏才怪才”觀點的始作俑者,在此他詳細敘述自己這一觀點的立腳之處,有助於我們對高校自主招生有更全面的了解。

  為何不鼓勵招收“偏才怪才”

  近年來,社會輿論要求大學——特別是“985高校”——應當向偏才怪才敞開大門的呼聲越來越高。“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才”,主要指的是偏才和怪才。經常被人津津樂道的例子的是,上個世紀初葉,羅家倫數學得0分,被北京大學錄取﹔吳?數學得0分,季羨林數學得4分,錢鐘書數學得15分,被清華大學錄取﹔臧克家數學得0分,被山東大學錄取,等等。現在大學通過統一高考錄取的都是全才,難見偏才怪才,所以中國總是涌現不出杰出創新人才。這個觀點由於錢學森先生臨終前的拷問而更加流行。

  關於偏才怪才,我一直心存疑慮。2011年,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曾明確表示了“北大不鼓勵招收偏才怪才”的立場,在社會上引起巨大爭議。贊成者有之,反對者更多。對此,北大招辦也闡述了“為什麼北大不鼓勵招收偏才怪才”的四點理由:

  首先,中學教育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它不是大學教育的預科班,不是為了上大學而開設的培訓班。教育的核心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既然如此,偏才、怪才就不是中學教育的目標,而隻能是一個不可預知的結果,有則喜,無亦可。

  其次,偏才、怪才的標准很難給予准確界定。到底哪些領域算是偏、算是怪?什麼程度算是偏、算是怪?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使是不同領域的專家,也很難給出明確的標准。

  第三,大學的選拔標准帶有“指揮棒”性質。如果大學把偏才、怪才作為選拔錄取的標准,那就一定會出現一大批根據這個標准制造出來的偏才、怪才,出現一大批制造偏才、怪才的培訓機構。你需要什麼條件就給你出具什麼條件。但實際上,這樣的偏才、怪才絕不是大學希望的拔尖創新人才。歷史上已經多次出現過類似的教訓,它對基礎教育的不利影響是十分嚴重的。

  第四,隨著時代的發展,不能再用一個世紀以前的偏才、怪才標准去培養今天的學生。事實上,如果沒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和研究潛力,偏才、怪才即使能夠進入大學,也很難完成正常的學習,更談不上畢業后實現創新。相反,如果真正破除“唯分數論”的羈絆,學生們可以憑著自己的興趣去主動學習,未來的偏才、怪才就可能不斷脫穎而出。

  今天,我依然堅持上述觀點——這也許會招致更多的批評。遺憾的是,由於各方面條件的限制,當時並未就這一問題展開深入的討論,也在社會上造成了一定誤解。據說,相當多的人對此感到不滿和失望,甚至認為北大已經喪失了她最寶貴的大學精神。現在看來,有必要在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上做出說明,進一步闡明我的觀點。

(責編:林露、熊旭)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