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崇“偏才怪才”是刻舟求劍
一位歷史學家曾經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反過來也成立。一切當代史都是歷史。任何一個問題和事件都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我們不能脫離具體的歷史情境去抽象地討論某一個范疇和概念,而隻能是“同情地理解”。仔細分析上述幾個關於偏才怪才的“典型案例”,不難發現,幾乎所有這些大師表現出來的都是數學很差。要麼是國文優異,要麼是英文滿分。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國文得0分。既然是偏才怪才,就不應當隻瘸數學一條腿,這不合邏輯。至少也應當瘸國文這條腿。但好像很難找出一個數學滿分但國文0分的案例。其實,稍有歷史常識就會理解,出現這一現象並不奇怪。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家風雨飄搖,動蕩不安,中國剛剛廢除科舉興辦新學尚不足二十年,國民普遍沒有接受完整系統的基礎教育,長期被封建士大夫視為“末技”的數學等學科遠未普及。
當時全國有多少人具備現代數學知識呢?又有多少人能把數學學得很好呢?也就是說,數學考0分在當時並不稀奇——也許大多數中國人都會考0分——既算不得偏,也算不得怪。把數學考0分的人看成是偏才、怪才,只是當代人用當代視角去看待的結果。與此相類似的,還有英文考0分的聞一多。但是,從另一方面看,這些大師的國學功底卻極為深厚,那也是因為當時中國廢除科舉興辦新學尚不足二十年的緣故——對於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家來說,孩子們最開始接受的教育就是誦讀儒家經典。也就是說,無論是智力還是非智力水平,他們都是當時中國人中最出類拔萃的一群人。吳?、錢鐘書等人能夠被清華大學錄取是因為他們達到了清華大學的錄取標准——當時清華大學的入學標准並沒有明確數學必須要考多少分以上。很可能的情況是,這些大師之所以數學或英文考0分,是因為他們此前基本或根本沒有學過相關內容的緣故。
但是,在近一個世紀之后的今天,我們就不能再用同樣的眼光和角度去看待同樣的問題,否則就是刻舟求劍。今天的高中畢業生,已經在和平穩定甚至是安逸的環境中接受了完整的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至少在數學和英文上達到了一定水平——相比一個世紀以前。換句話說,一個世紀以前的學生在大學入學考試中數學或英文考0分並不稀奇,但今天,一個經歷了12年教育的學生在高考中數學或英文還考0分,那就真的是稀奇了。至少說明他(她)沒有學習或不具備學習能力。真正讓我們憂慮的,倒是現在學生的國學功底和一個世紀以前相比水平相差得太多了。
高校應該偏愛“偏才怪才”嗎
高校應該偏愛“偏才怪才”嗎?我曾就此問題請教過國外一些世界一流大學的招生同行,我很好奇他們對於偏才怪才有什麼看法。令我沮喪的是,他們聽不懂我的問題是什麼——不是語言溝通的障礙。在他們的腦海裡,隻有符合不符合大學錄取標准的問題,至於什麼是偏,什麼是怪,他們對此毫無概念。
其實,才就是才,既無所謂偏,也無所謂怪。之所以有一個偏和怪的概念,是因為有一個不偏不怪正常的參照系的存在。參照系換了,結論自然就變了。打一個可能不太恰當的比方,在一個正常人的社會裡,瘋子可能被認為是瘋子﹔但在一個精神病醫院裡,一個正常人就可能被認為是瘋子。也就是說,如果社會上對人才的評價標准隻有一個,隻有這個唯一的標准是參照系,那麼,不符合這個標准的,就會被認為是偏和怪的。
對於大學招生來說,在全國統一高考錄取模式下,因為隻有高考分數一個參照系,所以凡是不符合這個標准的,要麼意味著他(她)不是優秀學生,要麼意味著偏和怪——特別是在某一科目上瘸腿而在另一科目上表現突出的學生。對於那些雖然不符合高考分數的標准但人們心裡確認為他們是優秀學生的,人們就稱之為偏才和怪才。現在,當我們的自主招生不再以高考分數作為唯一評價指標,而是一個包含高考分數在內的高校招生綜合評價系統,是不是人才一目了然,可能就不存在偏才和怪才的問題而隻存在是否符合大學招生標准的問題了。由此可見,建立起大學的招生錄取標准而不是唯分數錄取才是至關重要的,我想,未來的高校招生,仿佛是建一所大房子,牆上開了很多道門,每一個門口都貼有標簽,提出選拔要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其中的一道門,經過門檻的考核進入適合自己發展的大學——而不是像現在隻有唯一的一道門。
對所謂的偏才怪才進行爭論沒有意義。真正的教育,應當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進行有創造力的思考,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養成終身閱讀和學習的習慣,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不斷改變自己,也改變他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隻要能夠實現這些目標,學校培養出來的就是人才。(秦春華 作者系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
(來源:光明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