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盤點海歸的“奇葩”工作:“土鱉”行業也有春天

2013年12月01日09:05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盤點海歸的“奇葩”工作:“土鱉”行業也有春天

  中國正迎來史上最大的留學回國潮,海歸憑借自身的多元化知識與國際化視野,回國后在各行各業發揮著積極影響。毋庸置疑,無論創業或是就業,“高端、大氣、上檔次”往往能代表多數海歸的工作性質和領域。

  然而近年來,隨著海歸含金量的走低,那些“高大上”的標簽開始被漸漸撕去,一些海歸甚至放低身段,“離經叛道”地做起了在人們印象中本不屬於他們的職業。人才浪費?海歸自己可不這麼看,且聽高智商海歸親述:誰說“土鱉”行業沒有春天。

  從“高富帥”到撿垃圾 海歸創業敢闖新領域

  31歲的李震是北京中環創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創始人。目前公司有近百名員工,主營業務是回收經過分類的生活垃圾,並統一進行資源化處理。

  2000年,李震從美國學成歸來。回國初期,他曾涉足過不同行業,也積累了一定資金,直到2004年時,李震接觸到政府助殘就業的項目,也就是負責組織殘疾人回收廢品,頭腦靈活的他立即感到這將是一個很有潛力的領域。

  在放棄原本穩定的工作后,李震帶領助殘團隊在北京朝陽區勁鬆附近開始垃圾分類回收工作。由於人手有限,他親自上陣分揀垃圾。從“高富帥”到撿垃圾,不僅外人不能理解,連女友也和他分手。

  尷尬的境遇並沒有讓李震退縮。2009年底,李震研發了一站式垃圾分類回收站“綠馨小屋”,採用積分換禮品的方式鼓勵居民主動把垃圾分類,將垃圾分類的過程前移,提高了回收效率。

  如今,李震服務的勁鬆中社區內有三分之一的住戶已經養成垃圾主動分類的習慣,成了李震的“老客戶”,每天由“綠馨小屋”回收的垃圾多達一噸半。

  在中國,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尚屬新興產業,因為利潤微薄,涉足該領域的企業不多,且都停留於簡單的回收轉運階段,而技術含量最高、也是最有利可圖的后期開發利用環節幾乎沒有做得好的企業。李震的公司正在這一環節尋求突破。

  “目前公司還不掙錢,要靠財政補貼運營。北京奧運會后政府投入幾百億來做垃圾的回收利用工作。這一產業的未來很光明。我們公司預計在明后年就能實現盈利”。李震對自己的事業充滿信心。

  線上線下賣包子 留美海歸網絡時代變革傳統行業

  在微博、微信等新興社交平台上,“元氣鮮汁手工包”悄然出現,這個包子店正是由2名海歸、2名在美留學生和1名西南交大的畢業生共同創辦。店起始於四川成都。

  聽說海歸回國賣包子,大家都覺得新奇,但對包子店老板、美國密蘇裡新聞學院本科畢業生盧懷抒來說,這並沒有什麼。“其實我們沒什麼不同,只是到國外上了幾年學,學了幾年外國的文化而已。不過在國外的經歷,可以給我獨特的視角。”

  當時剛從國外回來的她,看到成都大街小巷全是面店,而如今城市生活節奏很快,吃面又比較浪費時間。五個小伙伴天南海北地聊天,大家一拍即合,決定開個包子店。

  國外的專業學習並沒有浪費,經過近兩個月的調查,盧懷抒和小伙伴們制作出一份詳細的創業計劃書,囊括項目優勢、市場、競爭對手、定價、發展方方面面。

  “傳統行業在互聯網興起的背景下,肯定要發生變革,改革是一個轉折點,這是我們五人的共同認識。”包子店的另一位老板衛濤說,在互聯網環境下,他們改造傳統行業經營模式,來做。

  衛濤說,包子店開通微博微信和QQ群,由仍在美國念書的蔡鄭宇、黃柳蓉負責店鋪微信、微博等“線上”推廣工作。“我們每個月會征集網友們的意見,由網友們投票選出最想吃的新口味,也有網友看到微博專程找到來買的。”

  目前,五個小伙伴按照計劃進行著他們的創業,每天能賣出上千個包子。“這和我們的前期規劃差不多。”衛濤表示,這家店只是他們的一個起點,未來將把它做成餐飲管理公司的模式,做成一個連鎖化的品牌去經營。

(責編:教育實習生、熊旭)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