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瓜 繪
以平常心看待高考英語改革
近日,北京市的高考改革方案,引發人們的熱議,贊成者佔大多數,擔心者也有之。我認為高考英語科目改革是大勢所趨,不足為奇。
英語科目在高考中所佔的分值並非一成不變。1977年恢復高考當年,規定考語文、數學等4個科目,各科都為100分,除報考外語專業外,不必加試外語。1978年外語列入高考,但考試成績不計入總分,且規定沒有學過外語的可以免試。1979年高考外語考試成績,報考重點院校的,按考試分數的10%計入總分﹔報考一般院校的,暫不計入總分,錄取時作為參考分。1980年高考,外語分數按30%計入總分,專科學校仍可作為參考分。1981年高考,外語成績本科按50%計入總分,專科學校是否計入總分,由各省市自治區確定。1982年高考,外語成績本科按70%計入總分。從1983年高考開始,外語成績本科按100%計入總分,專科學校是否計入總分或作為參考分,仍然由各省市自治區確定。可見外語科目在高考中的分值經歷了一個逐漸增加的過程。
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英語已經成為“准世界語”,其他語種的比重日益減少,高考中的外語基本上就是英語。1999年高考開始推行3+X科目改革之后,語文、數學、英語三門主科各佔150分,英語的分值與一向最高分的語文、數學同等,高於其他科目,中國的高考進入有史以來最重視英語的時期。
現在學生的英語水平比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學生高許多,這有利於擴大對外開放,增進國際交流,推動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但是,高考高度重視英語,導致全民過度學英語,也出現一些消極的后果,例如:學校過度學英語,從小學到高中,英語佔用學生最多的學習時間,實際上是第一主科,其重要性已超過語文和數學。這種高度重視英語的現象,向下延伸到幼兒園,向上延伸到大學教育和碩士、博士生的入學考試,一直到晉升教授的職稱考試。在各級招生考試中,英語雖然不是萬能的,但英語不夠好是萬萬不能的。
一方面是全民都花費人生中的大量時間和精力拼命學英語,甚至與英語完全無關的工作和研究,也要求進行英語考試。另一方面是許多人考完就忘,或者是學成了“聾啞英語”。
“英語熱”不僅耗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而且導致相對不夠重視母語學習,不利於學習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由於女性在語言方面天生具有一定的優勢,在許多省份的高考中,女生英語科平均分明顯高於男生。英語在高考中所佔權重過大,加劇了學生中性別比的不平衡。男性和女性在一些職業中各有優長,特別是某些部門和單位要求有一定比例的男性,因此高等教育最好要有基本的性別平衡,在高考改革中也應考慮到性別方面的公平。現在許多大學女生數已超過男生,這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出現的情況,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問題是“陰盛陽衰”發展過於迅猛,連一些工科專業女生比例也增加很快。大學的“入口”與“出口”差異過大,是導致女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原因之一﹔高學歷人群中男生過少,是致使女大學生找對象困難的原因之一。現在,高考降低英語分值或改革高考英語科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拯救男孩”、減少“剩女”。
還有一點,過度重視英語不利於城鄉公平。由於中國存在相當大的城鄉差別,農村學生受教育的條件,特別是英語科的師資水平遠不如城市學生,實際上英語分數權重越大對農村學生越不利,在高考競爭中從一開始就處於不同的起跑線上。降低英語分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縮小城鄉差別導致的英語成績差異,有利於城鄉公平。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英語在人們工作和生活中的應用還會逐漸增加。改革英語考試科目不等於英語不重要,而是還原英語學科的本來面目,該重視的院校和系科更重視,不必那麼強調英語的院校和系科就實事求是地降低一些要求。除了涉外專業,高職高專對英語就不應有過高的要求。
總之,高考英語科目改革不足為奇,我們還是應該用平常心看待,不必作過度的解讀。(劉海峰 作者系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