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高考改革后英語怎麼學:態度需重視 方法要改變

2013年10月28日10:59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高考改革后英語怎麼學:態度需重視 方法要改變

10月21日,北京市向社會公布了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的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方案”),立即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其中尤以“2016年高考英語從150分下調到100分,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次考試”這一條最為引人注目,成為社會爭議的焦點。

在各路專家學者就考試新政發表意見的同時,各種情緒也在家長圈中發酵:“英語課外班還要繼續嗎?”“會不會換教材?”“學校不重視英語了,是不是要到課外班去補呀?”“有專門練聽力的培訓機構嗎?”……

雖然家長們所焦慮的內容不盡相同,但是迷茫、觀望、不知所措成了多數家長共同的心態。

鑒於此,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了多位中學英語教師、英語教育專家,請他們就“改革后還要不要重視英語學習”、“新政策下該怎麼學英語”等問題給廣大家長和學生提出建議,幫助大家找到科學的英語學習路徑。

英語很重要還要好好學

方案中英語分值的下降,以及最近其他省份陸續出現“高考取消英語科目”的傳言,都會讓一些家長產生這樣的揣測:對於今后的中小學生而言,英語在學習中的重要性降低了,而一些不喜歡學英語或者英語學得不好的學生則歡呼雀躍,認為可以不用學英語了。

顯然,這種想法是對改革的錯誤理解,降低高考英語分值並非弱化其重要性。

“當今世界變化之快,發展之多極化,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錯綜復雜。因此,從世界發展的總體趨勢和主要態勢出發,從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出發,從國家人才培養規格以及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出發,從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和價值觀對學生的影響出發來認識英語課程的價值是非常必要的。”北京教育學院督導室專家、曾擔任北京教育學院外語系主任的袁昌寰教授說,有的家長從高考英語分數在高考中所佔的權重判斷英語的重要性,認為英語不重要了,這種想法顯得比較片面。

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在發布改革信息時也強調:“現在世界上百分之七八十的信息、材料都是英文的,學生要有這個能力。”

2011年教育部新頒布的英語課程標准,在前言中就回答了這個問題:開設英語課程不僅僅對國家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對青少年的未來發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少年和青少年時期是接受新事物、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方法的最快時期,他們對外面的世界和新鮮事物都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相對成年人而言,學習外語的心理負擔輕,思維活躍,敢於開口,不怕犯錯,樂於表現,記憶力好,這都是學習外語的有利條件。因此,為8∼15歲的學生開設英語課程,不僅有利於他們更好地了解世界,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促進思維發展,豐富認知方式,傳播中國文化,增進他們與各國青少年的相互溝通和理解,還能為他們未來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包括升學、接受職業教育以及就業等奠定有利的發展基礎。

學英語的方法要改改了

其實,很多理性的家長也在自己的微信圈裡表示,孩子今后要在越來越國際化的環境裡工作和生活,所以不管考試怎麼改,英語都是必須好好學習和掌握的技能。

事實上,考試改革針對的是“英語怎麼學”的問題。

這些年,中國孩子和家長對英語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都遠超其他學科,有人說,中國的培訓市場外語培訓佔了半壁江山。這樣的說法並不夸張。

全球最大私人英語教育機構英孚教育2012年發布的一份《英語熟練度指標報告》中顯示:目前,中國英語學習者的人數遠遠超出世界上其他國家,有10萬英語母語者現在在中國教學,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教育培訓市場之一。

但是,如此龐大的英語培訓市場並沒有培訓出一流的英語水平。這份報告歷時三年對全球170萬名18歲以上成人英語學習者的英語測試成績進行評估,報告顯示,在全球54個非英語母語國家和地區中,瑞典以68.91分高居第一,中國大陸地區以49.00分全球排名36位,屬於低熟練度水平。

有人說,學校英語之所以不令人滿意是應試教育惹的禍,其實,培訓市場也沒能幸免。

一位多年搞中小學英語教材研究的教授告訴記者,前兩天一位朋友請他去幫忙評判一下家裡請的外教,“我跟外教談了幾句就驚呆了。”這位外教來自美國,在中國的英語培訓機構工作了兩三年,教授簡單詢問了一下這個外教的教學方法,外教的回答是“先教單詞,然后講句型和語法。”

“我首先驚訝於外教竟然要使用這麼落后的方法,我同樣驚訝於中國的應試教育有如此強大的強化作用,連外國人都很快學會了。”

歸根到底,還是國內的英語教學有問題。

“目前在社會培訓機構中,外語培訓機構確實是最多的。這些年來,外語培訓市場確實良莠不齊,有的培訓機構所設置的外語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但也有不少培訓機構是專門針對各種外語考試的。”袁昌寰教授說。

“我這麼多年無論是在公辦學校還是在民辦機構教英語,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把英語從應試的泥潭中拉出來。”在公辦學校教了幾十年的高三英語、退休后在民辦機構教英語的聶家明說。“那時候,我帶高三,即使是那麼緊張的情況下我一年也要教學生幾十首英文歌曲。”

其實,並不是人們不知道什麼方法最好,只是在整個社會都越來越浮躁的情況下,家長和培訓機構變得越來越功利了。

曾經開辦過英語培訓機構的郭先生告訴記者,“我們搞英語的都知道怎麼教英語才正確,但是,一旦進入市場后有時候真的很難不隨波逐流,”郭先生介紹,做英語培訓班要想做好就要立品牌,而品牌靠的是質量,這首先要能聘到好的教師,“真正到培訓市場來就業的優秀人才本來就不多,再加上培訓機構通常都是晚上或雙休日工作,不少機構用的是在校大學生或研究生。”

還有一個樹立品牌的途徑是開發優秀的教材,“投入的成本就更大了。”郭先生說。

聶家明也有這樣的感受,“我們花大力、用幾年時間引進開發我們認為更適合孩子的教材,雖然花錢不少,但家長還不認可。”

在這種情況下,不少機構就會轉向見效更快也更能吸引家長的考試培訓。“做考試培訓、講考試技巧,一個教室裡坐幾百個人都沒有問題,一期下來每個人收幾千塊錢,學生見效快,機構見效同樣也快。”

就這樣,不僅學校英語在應試的泥潭中苦苦掙扎,培訓市場在利益的驅動下也高效率地向“考試”靠攏了。

改革其實是一次契機,北京市教委相關領導解釋“本次改革就是從考試的角度切入,來治療英語教學的痼疾”。

對於家長來說,這意味著不能再沿著應試的思路為孩子選擇英語學習機構了,否則無疑是死路一條。

回歸英語學習規律,以不變應萬變

“其實,英語的學習說起來也不難,”聶家明說,“隻要你選准了一套不錯的教材,認認真真學下來,英語水平自然就會提高。”

現在的問題是,家長今天看著“劍橋”有用就帶著孩子學“劍橋”,明天聽說“三一口語”的成績被有些學校看重了,就帶著孩子去學“三一口語”,又聽說“想學語法就去學新概念”就又給孩子報一個新概念的班。

這麼一圈折騰下來,孩子的知識不僅支離破碎,而且能力也沒能得到系統的提高。

現在確實有一批外語研究者和培訓機構一直在給中國孩子尋找好的英語教材,“這樣的教材不會讓孩子的英語水平馬上出現一個飛躍,但是,堅持下來就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聶家明說。

語言的學習無非就是聽、說、讀、寫,隻要不是以考試、考級為目的的教材,其實都是強調各種能力齊頭並進的。

“語言能力的真正形成需要一個相對長期的積累、練習、實踐和運用的過程。現代語言學習理念強調了語言學習不僅應關注學習結果,更應關注學習過程。”袁昌寰教授說,語言學習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的特點,這兩個特點也就決定了語言學習不應是一個對英語語言知識體系的學習,不應是靠單純的講解和機械的記憶、背誦進行學習的。因為這樣的學習不僅單調乏味,也收效甚微,這樣的學習方式隻能是事倍功半,也讓很多學生失去了信心,對學習英語望而卻步。所以,學生應該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家長和教師要堅持 “做中學”原則, 鼓勵學生多聽、多說、多讀、多用英語,從而使他們逐步建構起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我國的教育已經進入了一個變革的年代,各種嘗試、創新可能會經常出現,家長們隻有把孩子引上一條按照學科規律學習的道路,才能減少變化帶來的影響。

“英語是一門與世界人民交流的工具,學會后受益匪淺,希望家長和學生要以正確的心態來看待英語考試的變化,不要由於考試的變化影響自己對於外語的學習!”袁昌寰教授說。(記者 樊未晨)

(責編:實習生 邱子寒、熊旭)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