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高考英語降分不要非理性“圍觀”【2】

2013年10月29日10:01    來源:中國教育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高考英語降分不要非理性“圍觀”

學好英語與學好語文同樣重要

  據報道,北京、江蘇、山東等地發出醞釀高考改革的消息。各省市醞釀的高考方案幾乎不約而同地把英語科目作為改革的重點,其方向也基本上都是降低英語在高考中的比重和重要性。這種“不謀而合”的高考改革方向,可以說是體現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教育界、學術界對高考改革走向尤其是英語語言教育改革的一個共識。適當降低英語科目在高考中的分數比重,有助於打破一味追求英語應試成績的填鴨式、啞巴式教育,回歸英語教育的語言工具本位,即把學生從十幾年的英語語言應試學習中解放出來。這是值得肯定的。

  我們看到,有的省市在降低英語在高考中的分數比重的同時,加大了語文在高考中的比重,這是有一定道理的,體現了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保護和重視。具體而言,語文多出來的分值比重應該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我認為應該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古代漢語語言的學習。自五四新文化運動所肇始的現代漢語和現代文學是百年以來中國人學習和生活的文化環境中,而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和古代典籍卻處於閱讀障礙和語言斷裂狀態之中。無法接續、難以傳承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這無疑是極大的缺失和遺憾。像魯迅、胡適那樣學貫中西、打通古今的學術大師在當代已經絕對是鳳毛麟角,這或許就是錢學森之問——當代為什麼缺少大師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即傳統國學的缺失。因此,適當在中小學語文教育中增加傳統文化和古代漢語教育,是迫在眉睫又功在千秋的事情。顯然,這絕不是簡單復古或保守思潮的回歸,而是出於對中華文化、文明傳統的理性自覺。所以,無論是高考還是新的語文教材的編寫都應當盡量保持對傳統專制文化的警惕和對典雅優美中國古代文學的多樣性繼承,讓中小學生在文學教育、生命教育、情感教育中感受來自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言、思想和情感魅力。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英語科目的改革有必要在適當降低高考分值比重或實行等級制的措施中回歸英語語言的工具性本位、應用性功能。同時,還應當避免另一種傾向,即把英語科目一下子廢除打倒的想法。應該看到,英語科目作為高考科目,受到極大的重視,是有著改革開放的大背景的,是新時期中國走向世界、主動融入世界的重要方式。縱觀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公民都受過很好的英語語言教育,能較好地進行國際文化交流和事務性合作。這與英語的國際語言地位分不開。

  因此,在目前的高考改革中,要穩中求變,應在調查研究、專家論証和配套措施完善上下工夫,力求高考改革措施呈現連續性、配套性、科學性,避免“翻燒餅”和瞎折騰。毫無疑問,高考改革關系著千萬家庭、億萬青少年和民族未來,是以教育公平和學生個性自由發展為目的和旨歸的。讓每一個學生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夢想和職責,是所有高考改革方案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衡量和檢驗所有高考改革方案成敗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標准。(張麗軍 作者系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