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教具是幼兒重要的游戲材料和學習伙伴,幼兒在操作玩教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對事物的認識。圖為天津市河北區第九幼兒園的孩子利用教師提供的材料和工具,親手制作糕點。 劉東岳 攝(新華社發)
適宜的玩教具能夠引發幼兒的興趣和聯想,訓練幼兒的感知覺、激發其想象力和創造力等。圖為浙江省紹興縣中心幼兒園的小班幼兒在玩耍“扭扭樂”。(虞華燕 攝)
教師要提高玩教具選擇和使用的適宜性,首先要從幼兒身上獲得智慧,了解他們身心發展的內在需求,同時通過觀察,了解每個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需要,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給幼兒適當的支持,推動教育活動的開展,引導幼兒深入探索——
關鍵詞:注重觀察
根據幼兒表現進行調整
幼兒有不同的年齡和個性特點,在體力、知識、能力、行為表現等方面都有差異。意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說過:“隻有通過觀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在需要和個別差異,以決定如何協調環境,並採取應有的態度來配合幼兒成長的需要。”
某日,小班區角游戲開始了,10個孩子選擇了娃娃家。前一階段,我在班級的兩個娃娃家裡投放了很多新材料。看到操作台上放滿刀具,男孩子們每人搶了一把“菜刀”,拿著一大堆的“蔬菜”不停地切。不一會兒,切下的“菜”滿桌都是,有的還掉到了地上。小斌和洋洋你擠我、我推你,都要對方讓開一點。幾個女孩每人搶了個娃娃抱在手裡,隨后坐在床上無所事事……
這樣的活動現象讓我陷入了思考: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娃娃家?娃娃家的游戲材料是越多越好嗎?
其實,如果關注幼兒年齡階段的發展特點,並仔細觀察幼兒表現,就很容易找到問題的症結所在:首先,小班幼兒處於身體迅速發展的時期,他們需要更寬敞的活動空間以滿足其需求,原先的兩個獨立的娃娃家既沒有相互聯系,又將有限的空間分割得很小,不利於幼兒的操作﹔其次,小班幼兒正處於平行或獨自游戲的階段,還沒有合作的意識,游戲中的動作交往多於語言交往,他們更多地依賴玩具進行游戲,滿足於擺弄玩具,缺乏交往能力﹔再其次,小班幼兒的興趣和注意力不穩定,愛模仿也是其突出的年齡特點,看到別人拿什麼自己也想拿什麼,工具和材料提供得太多,分散了幼兒的注意力,引起不必要的爭搶,不利於幼兒游戲的開展﹔最后,小班幼兒缺乏角色意識,常常一會兒說自己是媽媽、一會兒說自己是姐姐,缺乏角色意識導致的最直觀的結果就是孩子們在區域中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需要做什麼,出現閑逛、無所事事等現象。
通過觀察,我發現不是孩子們不會游戲,而是區域的設置和材料的提供出現了問題。思考后,我進行了一些調整:
有效整合,提供適宜的活動空間。將原先設置在教室裡的娃娃家調換到午睡房,然后,我將兩個獨立的娃娃家調整為一個娃娃家的兩個房間。這樣使原先毫無關聯的兩個娃娃家合並成一個一室兩廳的“小套房”。這個“家”更貼近幼兒真實的生活,更有利於幼兒進入到較真實的游戲場景中。
巧做減法,提供適量的操作材料。在材料的提供上,教師們總是習慣做加法,生怕孩子們的操作材料不夠,於是,不斷地添加以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對於小班幼兒角色游戲,教師提供的玩具應種類適當少些、相同種類的玩具多些、角色游戲的情景的主題盡量鮮明一些,以增強幼兒的主題意識,從而減少主題的變換次數,提高幼兒角色扮演的創造性和主題的穩定性。過多的游戲材料反而干擾和限制了幼兒的游戲,他們在游戲中得不到發展。我根據角色需要將一部分操作材料拿走,隻留下了兩把切菜用的刀、兩把炒菜用的鏟子、兩個洗菜用的小籃子和一些適量的餐具,配備了一塊抹布,幫助幼兒在游戲中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並減少了蔬菜、水果的數量,控制在5以內,有利於幼兒游戲后進行點數檢查。
巧做加法,提供真實的角色道具。我添置了幾個能區分主要角色的小道具,例如:媽媽的圍裙、爸爸的領帶、爺爺奶奶的眼鏡等。這些貼近幼兒生活的真實道具不僅能幫助幼兒加強角色意識,而且能激發幼兒更好地投入到游戲情境中。我還在插進區牌的地方用圖片進行了標識,幼兒在插進區牌時已經自然地分配好主要角色。(朱丹妮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勝利幼兒園)
關鍵詞:始於尊重
幼兒內在需要是玩教具選擇的出發點
幼兒的成長離不開玩具,幼兒園教學離不開教具。那麼,選擇怎樣的玩教具,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呢?在一般人看來,隻要為幼兒提供充足的玩具就可以,其實,這是對玩教具認知的誤區,“充足”並不一定“適宜”。
對孩子適宜的玩教具,他們會樂此不疲地玩耍。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一個兩歲左右的兒童,在公園的圓凳周圍跑著轉圈﹔三四歲的兒童對玩沙、玩水這些在成人看來“沒有任何意義的”游戲有著極其強烈的偏好。這些都是兒童生長發育使然,是由兒童該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的內在需要決定的。選擇玩教具,要符合與滿足幼兒內在的發展需要,這是玩教具選擇的出發點和歸宿。
不同年齡,內在需要層次不同——應選擇適合不同年齡的玩教具。《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處於嬰兒期的兒童,動作發展速度較快,學會了抬頭、坐、爬、行走,小手也會抓握東西,同時能發出一定的語音,對成人的語音能作出正確的反應,對外界刺激也有一定的反應。此時,他們需要的玩具往往是那些能夠發出聲響、或是能夠在感官上引起他們興趣的玩具。到了前幼兒期,他們已會獨立行走,並會跑跳,雙手動作也有了很快發展,語言發展迅速,會用語詞和簡單的句子表達一定的意思。此時簡單的、可操作的並能與成人互動的玩具,就是他們喜歡的。等到了幼兒期,幼兒的行走動作更加協調,雙手的精細動作有了一定的發展,智力發展迅速,會用完整的句子連貫地表達意思。此時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的益智類玩具成了他們的首選。因此,我們在為兒童選擇玩教具時,必須考慮年齡特征及相關因素。
不同個性,內在需要存在差異——應選擇適合不同性格的玩教具。研究者發現:不同個性的兒童,在選擇玩具時往往存在明顯的差異。偏愛哪類玩具以及對玩具別出心裁的操作方式,都能反映出兒童的心理狀態,與他們的性格發展密切相關。一些情感豐富、細膩、依戀父母、性格溫和的兒童,常常喜歡毛絨類玩具,反映他們性格孤獨、膽怯,渴望關懷﹔喜歡拼裝玩具的兒童,通常好奇心強,容易被吸引,注意力保持較為持久,做事比較有耐心﹔喜歡運動性玩具的兒童,通常精力充沛、膽量較大,對內心的情緒不加掩飾,動作就是他們的“外顯言語”,顯現出一種好動性格﹔喜歡電動玩具的兒童,只是滿足一時的快樂,不願意也無法探知其內部秘密,這類兒童往往興趣容易轉移,缺乏應有的持久性或耐受力。因此,選擇玩教具,必須考慮幼兒的個性因素並加以引導。
不同性別,內在需要偏好不同——應選擇適合不同性別的玩教具。美國得克薩斯農業與機械大學研究人員通過實驗觀察發現,女孩喜歡玩洋娃娃、男孩喜歡玩玩具汽車,這是天生本能反應。嬰兒對玩具的不同偏好或許由性別基因決定,他們設計了一個簡單測試,觀察3至8個月大嬰兒對玩具的喜好。由於這個年齡段的嬰兒尚不具有性別意識,無法區分自己和他人性別。測試結果顯示,女嬰盯著洋娃娃看的時間明顯長於玩具卡車,而相比之下,男嬰關注藍色卡車的時間更多。家長在為兒童選擇玩具時會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景:如果沒有帶孩子一起過來,售貨員總要問問家長是為男孩或是女孩買玩具。其實,在設計這些玩具的時候,開發商已經考慮到了哪些玩具是女孩子喜歡的,哪些玩具是男孩子喜歡的等因素。所以,無論是家長為孩子購買玩具,還是教師在組織教育活動時,必須考慮一下性別因素,這對提高教學效果有一定幫助。
正如陳鶴琴先生所說:“游戲是兒童的生命,玩具對於兒童有直接的關系,很有討論的價值。玩具不僅僅供兒童玩笑、快樂,實在還含有科學游戲的性質。”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除了關注上述因素外,還應考慮玩教具使用的目的性、媒介性,最好能夠找到兒童玩教具使用或操作的“最近發展區”,實現達成教育目標與兒童快樂學習、自然成長之間的無縫對接。(張振平 作者系石家庄學院教育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