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辨析在公務員行測考試的言語理解與表達中經常出現,這類題考試經常出現錯誤,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去辨析病句,要快速有效地解答這類題目必須首先知道病句有哪些類型。病句常見的類型有以下幾種: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成分多余,語序不當,前后矛盾,結構雜糅,指代不明,每種類型又包括若干小的類型。華圖公務員考試研究中心為大家進行詳細的解析說明:
一、搭配不當。
(一)主謂搭配不當
例:這個核電廠的發電量,除供應本地外,還向香港等地輸送。
(“發電量”與“輸送”不能構成主謂關系,應改成:這個核電廠發的電,除供應本地外,還向香港等地輸送。)
(二)動賓搭配不當
例:我抬起頭,伸了伸疲倦的肢體,紅腫的雙眼,陷入了沉思。
(“伸了伸”不能與“紅腫的雙眼”搭配,應改成:我抬起頭,伸了伸疲倦的肢體,揉了揉紅腫的雙眼,陷入了沉思。)
(三)修飾語和中心語搭配不當
例:1.他豐富的發言吸引著所有的聽眾。
(“豐富”不能修飾“發言”,應改成“精彩的發言”。)
2.我們嚴肅地研究了職工們的建議,又虛心地征求了專家們的意見。
(“嚴肅”不能修飾“研究”,可以改為“認真”、“慎重”等)
(四)主賓搭配不當
例:秋天的北京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
(主語“北京”與賓語“季節”不能搭配,應改成:北京的秋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
(五)動詞與補語搭配不當
例:大家把教室打掃得干干淨淨、整整齊齊。
(“打掃”的結果可以是“干干淨淨”,但不會是“整整齊齊”,可以加上“布置得整整齊齊”)
(六)一面對兩面搭配不當
例:投資環境的好壞,服務質量的優劣,政府公務人員素質的高低,這些都是地區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証。
(“投資環境的好壞,服務質量的優劣,政府公務人員素質的高低”中的“好壞”“優劣”“高低”都是兩面,而“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証”隻有一面,搭配不當,改為“經濟是否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証”就合適了。)
(七)關聯詞語搭配不當
例:既然你來了,我也該走了。
(“既然”和“也”不能搭配使用,應將“也”改為“就”)
二、 成分殘缺
(一)缺主語
例:看到老師忘我的工作,使我很受感動。
(多用了“使”字造成主語殘缺,去掉“使”或句首的“看到”)
(二)缺謂語
例:在進一步深化改革時,各個單位都要建立健全必要的規章制度的工作
(“工作”前面缺少謂語,在“建立健全”前加“做好”或去掉“的工作”)
(三)缺賓語
例:他們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大力發揚了敢拼敢搏,終於奪得了冠軍。
(“發揚”后面沒有賓語,應在“敢搏”后加“的精神”)
三、成分多余
(一)主語多余
例:我們的革命前輩,為了人民的利益,他們流了多少血,獻出了多少寶貴的生命。
(前邊有了主語“革命前輩”,后面用“他們”作主語多余,應刪去。)
(二)謂語多余
例:國慶之夜,到處張燈結彩,人來人往也特別多。
(“也特別多”多余,應刪去。)
(三)賓語多余
例:昨天是轉會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國足協又接到25名球員遞交的轉會申請。
(“截止日期”和“最后一天”重復,應去掉一個。)
(四)修飾語多余
例:1. 同學們都靜靜地全神貫注地聽著王教授的演講。
(“靜靜地”與“全神貫注地”重復,可以刪掉一個)
2. 歷代古今中外的經驗証明,溫室裡是培養不出有用的人才的。
(“歷代”與“古今中外”重復,可以刪掉一個。)
(五)附加成份多余
例:為精簡字數,不得不略加刪改一些。
(“一些”與前“略加”重復,可以刪掉一個)
四、語序不當
(一)定語和中心語顛倒
例:我國棉花的生產,長期不能自給。
(“棉花的生產”應為“生產的棉花”)
(二)狀語放在定語的位置
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要發揮知識分子的充分作用。
(將“充分”調至“發揮”前,並刪掉一個“的”)。
(三)定語語序不當
例:博物館展出幾千年前剛出土的文物。
(應將“幾千年前”與“剛出土”對調)
(四)狀語語序不當
例:媽媽親切地走到我跟前,對我說“學習是長期的,不能搞突擊,要妥善安排好時間。”
(“親切”是修飾“說”的,應改為“媽媽走到我跟前,親切地對我說… … ”)
(五)主客體顛倒
例: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對於中國青年是不陌生的。
(應改為:中國青年對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不陌生的。)
五、前后矛盾
例:1.冷戰結束后,國際關系的前景在蘇聯共產主義大廈倒塌的黃昏裡露出了一縷微弱的曙光。
(“黃昏”與“曙光”矛盾,可以將“曙”去掉。)
2.我今天的作業基本上全部完成了。
(“基本上”與“全部”矛盾,兩者保留一個)
- 結構雜糅
例:水的化學成分是一個原子的氧和兩個原子的氫化合而成。
(這句話中“化學成分”和“化合而成”是兩種句式雜糅,可以改成“水的化學成分是一個原子的氧和兩個原子的氫”,或改成“水是由一個原子的氧和兩個原子的氫化合而成的”。)
七、指代不明
例:1.她想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最后決定到離她家不遠的王二嬸家去,讓她陪她一同回家。
(誰陪誰?指代不明,應交代清楚。)
2.宋老大跟齊三久別重逢,談得投機,他給他點上一支煙……
(誰給誰點煙?無法猜出。)
3.有人主張接受,有人反對,他同意這種主張。
(“這種主張”到底是指“接受”,還是“反對”,交代不清。)
來源:華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