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有愛吃零食的習慣,並且喜歡同時吃幾種不同的零食,殊不知,花花綠綠的零食背后,隱藏著添加劑的隱患。日前,iearth-愛地球環保機構發布了國內首個專門針對6~12歲兒童進行的、有關食品添加劑攝入狀況的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如果兒童在同一天裡食用了多種含有同一食品添加劑的食物,就可能存在該食品添加劑過量攝入的情況。有食品營養專家在接受信息時報記者採訪時呼吁,家長應該科學引導兒童合理食用零食。
9城調查
大量攝入食品添加劑對兒童健康構成隱患
iearth讓孩子遠離食品添加劑項目主管徐菲介紹,iearth中國9城市兒童食品添加劑攝入情況調查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沈陽、哈爾濱、大連、石家庄、蘇州這9座城市的中小學開展,共有近2萬名兒童參與,最后發布了該《中國9城市兒童食品添加劑攝入情況調查報告》。
該調查報告顯示,有34%的兒童表示曾因食用零食而產生過身體不適,更有5%的兒童表示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被調查兒童食用含添加劑食品的頻率普遍偏高,1/10的被調查兒童每天食用含添加劑零食3次以上。此外,我國兒童在健康飲食方面缺乏正確引導,部分兒童長期大量攝入含食品添加劑食品。徐菲表示,報告中所公布的關於我國兒童攝入含食品添加劑食物的頻率、習慣以及行為態度等調查結果令人擔憂,而兒童長期大量攝入含添加劑食品所存在的潛在危害更是引發關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GB2760-2011》(食品添加劑使用標准)中對不能應用於嬰幼兒食品中的添加劑做了明確規定,但據徐菲介紹,在對兒童經常食用的零食的配料表進行調查分析時,他們發現部分已被公開具有潛在危害而不被允許應用於嬰幼兒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劑,仍被廣泛運用於低齡兒童經常接觸的各類食品中。
兒童身體的自我保護能力較低,長期過多攝入食品添加劑,必然會對健康造成隱患。
多數家長對孩子吃零食態度寬鬆
徐菲表示,根據食品添加劑的ADI值(即每日允許最大攝入量)和國家標准《GB2760-2011》中規定的使用量,iearth計算出了一些添加劑所對應的某類食品的每日最大攝入量,該攝入量適用於體重30公斤的兒童。對於孩子經常食用的含添加劑食品,家長完全可以根據孩子的體重計算出每日允許最大攝入量。
但iearth此前調查顯示,由於缺乏對食品配料表及食品添加劑的認知,家長在兒童食用含添加劑零食的問題上態度寬鬆:92%的家長不反對,其中近1/10的家長完全不反對,超過1/5的家長大部分時間不反對。而當家長反對兒童食用含添加劑零食時,願意聽從家長勸告的兒童隻有27%。
廣州市場
商超在售零食多含食品添加劑
在廣州天河城百貨、吉之島、廣百中怡店等商場的超市內,琳琅滿目的零食讓人眼花繚亂。日前記者仔細查看了一些零食包裝袋上標示的配料表,發現很多零食都含有多種食品添加劑。例如,某品牌方便面光添加劑就有26種﹔盼盼蛋黃派標示26種配料,其中食品添加劑就有16種,佔配料種類總數近62%。此外,在一款包裝精美可愛的優皮什錦漢堡QQ糖標示的配料表中,記者看到日落黃、亮藍、檸檬黃等共計13種添加劑,該顏色繽紛的軟糖在包裝上並未標注三歲及三歲以上兒童食用字樣。在本次調查中,記者發現,方便面、薯片、什錦豆、餅干等食品的添加劑種類數量為最多。
日前記者在廣州一超市採訪了幾位跟著家長來購物的小朋友。一位6歲的小男孩告訴記者,他最喜歡果凍和火腿腸,夏天則最喜歡吃冰激凌,平時最開心的事就是和小朋友一起分享零食,例如薯片、蝦條、干脆面、火腿等。當記者問這個小男孩知不知道這些零食有什麼添加成分時,他搖頭稱不清楚。
食品專家
正常食用不會造成添加劑過量
對於iearth的調查報告,廣東省食品學會食品專家范瑞副教授認為,該數據存在片面之處。他指出,ADI值(每日允許最大攝入量)是長年累月每天的攝入,不能以某一天的超量來說事,小孩不可能每天大量吃零食。不過,他也贊同呼吁食品廠家盡量減少添加劑的使用。
華南理工大學輕工與食品學院副院長趙謀明教授表示,食品生產企業若是按照相關的食品添加劑原則操作,一般情況下不會造成消費者添加劑攝入過量。比如,薯片和方便面都含有谷氨酸鈉,但是一個人薯片吃多了,方便面也就會相應的吃少,所以,一般情況下人體攝入谷氨酸鈉是不會超標的。針對孩子吃零食問題,趙謀明建議小朋友吃東西要注重營養素的平衡,不要偏食。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系主任蔣卓勤教授告訴記者,隻要是符合規定的合法廠家生產的食品,正常食用是不會有問題的,因為所謂的“過量”沒有定量,很難計算進入人體的添加劑是否超標,但是日常吃大量添加劑肯定是不好的。對於有消費者建議在包裝上標示出添加劑的含量,蔣卓勤表示,這個難度比較大,因為零食中添加劑的量僅是微量。
專家建議
兒童吃零食宜選天然食物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教授、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蘇宜香建議,兒童要盡量選擇新鮮的、天然的食物,少吃含油、鹽、糖、味精等調味品多的食物。日前,她列出了一個正確食用零食的圖表供大家參考。(記者 李星慧 黃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