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人民网>>教育>>正文

服务大学生创业 学校莫撒“胡椒面”

章正

2015年12月29日07: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在各地走访,无论大小城市,都充满着鼓励创新创业的氛围。让人感觉到,大学生在这个时代想干点事情并不难。

过去的普遍看法是,中国的创新教育很缺乏,年轻人的创业意识弱。事实上,中国社会当下并不缺少创业教育。上至总理,下至互联网企业,他们都天天对年轻人吆喝着只有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可是,反观一些高校,一些理工科的研究生想着自己做一点事情,发现只能跟在导师后面亦步亦趋帮着打下手。一些本科学生精力旺盛,他们也想做点创新创业的事情,却感觉无事可做。

大学生在学校创业创新的过程中经常吐槽,原因就是面临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社会呼声很高,另外一方面现行的规章制度在大学生创新的资源供给上,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有老师就抱怨,他们并不是不想帮学生创新和创业,而是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束缚住他们的手脚。一些年轻的老师为了评职称,一心想着能多发一些论文,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创新。

即便有老师愿意指导学生,可是只能凭借老师们的一腔热情。在不少学校的评价体系中,指导学生从事创新工作,本身也不纳入教师的考评体系,对职称没有帮助,甚至连劳务费都没有。好一点的学校,学生比赛拿了奖,指导老师也会跟着拿一点奖金。从人之常情来看,教师劳动的付出与收获并不成正比。有的老师就私下表示,指导学生创新是一个良心活。为此,就有老师并不鼓励学生创新,而是鼓励他们好好考研或者鼓励学生帮着自己完成课题。

鼓励那些有创业意愿的人顺利创业,保证创业者的创业自由。作为高校,不仅要在口号上激励大学生进行创业,还要从制度上保护少数青年的创新热情。比如,高校团组织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帮助他们实现与老师之间的对接。同时,团组织可以充当把关人的角色,一旦遇到靠谱的创业者和有前景的创业项目,可以向学校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和场地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在普遍的创业创新意识教育之外,学校并不适合撒“胡椒面”式的帮助。学校通过一些大型的赛事之外发现创新人才,学校更应该建立起制度性的扶持机制,特别是做好后续的跟踪服务,关注小群体的诉求,为这部分创业精英进行服务。毕竟,他们才是最有可能创业的群体,一旦毕业之后,他们也会继续闯荡江湖。

(责编:赵英梓、林露)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