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
人民网>>教育>>正文

多样校园文化实现个性发展

2015年11月24日08:51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多样校园文化实现个性发展

向日葵广播台学员电视塔之行——学习培训。

匈牙利科达伊学院的院长著名歌唱指导专家LASZLO走进爱乐实验小学。

尊重和关怀每一个学生,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尊重差异,在石景山区长达5年推动的“绿色教育”中,“三尊重”的理念贯穿了改革的所有方面。校园文化统领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5年来,石景山区的各学校都提炼出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校训及特色课程,令石景山区的学生知识面更加丰富,每个人的发展都受到关注。

□教委行动

高校专家会诊学校开处方

2010年,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从此拉开大学、区域、学校合作推进区域基础教育深层次改革的序幕。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涵,在校园文化的梳理中,石景山采用了大学-政府-学校三方合作模式,组成项目团队,各司其职。学校是自身发展的主导者,专家是学校的合作伙伴,教委是协调者与管理者。大学专家团队根据以往学校改进经验,三方共同探索学校改进的文化工具,与学校沟通协作,以诊断、改进谋求学校发展。

“学校文化与品牌建设项目组”随之成立,旨在围绕绿色教育理念,以学校文化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学校改进办学理念,改善文化环境和完善制度建设,建设绿色校园。最初,石景山区共有6所实验学校参与了“学校文化与品牌建设项目组”,后来逐渐增加到8所。所有的项目实验学校都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项目工作小组。同时,北师大实行专家负责制,每一位专家负责指导一所项目校,3年间,专家组成员下校听课就达到了140多节,为所有学校开出办学“药方”。

据了解,为了解决绿色学校文化建设教师参与度低的问题,石景山经过了两轮行动计划,发动教师参与,坚持学校自我实践、自我反思、自我提炼、自我发展的内生性学校文化建设路径。

□学校变化

1爱乐实验小学

音乐全方位融入小学教育

北京爱乐实验小学是第一批进入“学校文化与品牌建设项目组”的学校。这所学校是古城第六小学2008年接收的一所新校,于2009年正式成立。

校长张竟芳还记得,学校成立之初并没有像样的校训,“属于放在哪个学校都能用的那种”。2009年6月爱乐试验小学与中央音乐学院达成共建全国首家音乐教育实验基地,由中央音乐学院配备师资力量进行教学。音乐教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2010年,恰逢“绿色教育”在石景山区正式推行。北师大的教授多次到学校听课,最终,帮助爱乐试验小学将校训提炼为“爱育智识,乐纳人生”。确定了校园文化中的音乐特色,老师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张竟芳说,很多老师是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研究生。老师们对校园文化的细节更是精益求

精,甚至上下课的铃声也细致得换了世界经典名曲。有一次,年轻的老师向校长提出,校园中课间操时使用的是普通的进行曲,但世界名曲中也有很多节奏感很强的音乐,适合课间操使用。张竟芳同意音乐老师重新编排课间操的音乐。没想到第一天播出时,老师间没有协调好,学生们原本正在跑步,新的音乐一响很多学生动作一下子乱套了。急得体育老师在播音室门口大喊:“谁给我换了音乐?”

至今回忆起来张竟芳还忍不住笑着说,当时因为没有协调好,第一天引起了误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学生们很快适应了重新编排的世界经典音乐,可以在锻炼中听着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连体育老师都在总结中写道:新的经典音乐节奏感强,孩子喜欢,老师也喜欢。

学生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绿色的学校文化建设取得了效果,经过5年时间已经彰显。张竟芳说,刚刚起步时,当时学校的理念不清,大量的学生转学流失,第一届学生只招收了1个班20多个学生。

今年,第一批接受了完整6年小学音乐教育的学生顺利毕业,其中,6人直接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今年,爱乐实验小学也纳入了新成立的京源教育集团,学生们毕业后多数进入了京源学校、北京九中。从品行到学业有了质的提升。张竟芳略带欣慰地表示,如今的爱乐实验小学,新生入学已经招收了4个班,每个班都达到了40人。尽管学生最初的生源不理想,但是经过6年的音乐教育改革,学校特色凸显,学生们都有非常好的发展。

现在,爱乐实验小学每天一节音乐课,音乐已经成为学校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音乐如同静水一般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目前,学校由音乐特色还拓展建构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变化

2京源学校

特色课程聚焦学生实际获得

特色校园课程是学校文化和品牌建设的重要支柱。在北京市京源学校,副校长孙清亚认为,绿色教育的核心便是特色课程构建。为了关注到学生真正需要的内容,京源学校的老师们不断进行着课程的尝试,构建了纵向有效衔接,横向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

在京源学校的课程中,有一门课叫现在进行时课。学生们借助翱翔特别论坛,围绕重大的时事展开讨论。这是一门以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社会或自然事件为题材,学生通过收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料和相关知识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以论坛为载体,通过演讲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并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的一门主题式学习课程。就在不久前,学生们刚刚因为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展开讨论。这门课已经开设了40多期,属于经久不衰的经典课程。不但引导学生们关注当下的时事热点,也体现着学生关心家国大事的情怀。

孙清亚说,学生们参与论坛活动,锻炼了在公共场合的表达能力,也学会了用现代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大大提高。甚至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也向老师反映,因为沟通表达能力出众,参加大学社团都非常有用。孙清亚认为,未来的核心素养,沟通能力极为重要。这样的特色课程就是超越书本,对学生实际能力的锻炼。

关注成长关注生命

在京源学校还有一门经典的第三学期课程。学校要求每年寒暑假,学生们离开校园,前往科研院所、社会大课堂进行实践学习,考察自然与人文景观名胜。孙清亚坚信,外出的收获绝非学校能够给予的。

孙清亚带着学生外出参观,出来遇上下雨,大家都从上到下全淋湿了,有的学生踩着石头没站稳,一屁股坐在了水里。孙清亚说,如果在北京,学生们几乎不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家长平时都是车接车送,刮风下雨更不愿让孩子淋雨。但是,离开北京,这些经历都成为学生自己的经历。过去学生们写作文,写到感恩、帮助,几乎都是下雨天借伞,感冒送医,但是旅行回来后,学生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感悟。

孙清亚目前已经任京源学校莲石湖校区的执行校长。京源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也因地制宜地带到了莲石湖校区。学校开设了四季课程实行的大主题跨学科的学习。孙清亚带着数学、科学、语文等多学科的老师进行课程研究。多学科的老师们带着学生们一起观察秋天。从一年级到高中,四季课程也成了一门有关生命的课程。

■对话·北京市京源学校副校长孙清亚

京华教育:你如何看待绿色教育带来的校园文化的变化?

孙清亚:学校文化的核心文化应该是基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文化。在绿色学校文化的建设中,每个老师都会有文化的自觉,表现在开发学校的课程上。我认为任何时候,课程文化都应该是核心。

开发课程的时候,要紧紧围绕的育人目标就是学生和未来。老师要研究为何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为何做?肯定是为了学生,要面向未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面向学生的个性需求,他们的爱好、志愿,来开发课程,既要满足学生的共性需求,更要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京华教育:京源学校在育人教育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孙清亚:十多年来,京源学校在K-12体系下,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科学而系统地构建纵向课程链和横向课程群,逐步形成学校整体课程,并以整体课程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促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即科学素养、人文修养、艺术气质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京华教育:在推行绿色教育的过程中,老师有了哪些变化?

孙清亚:教育综合改革正在深化,高考改革也在逼迫老师发生变化,思考如何教,怎么教,教什么,为何教,思考教育应该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何让生活与教育紧密结合,让教育焕发生机。其实,绿色的教育并非口号,而是让教育回归本原的一种呼唤,是改变现状教育生活的一种尝试,要坚持做下去,我们已经看到,学校每天都在进步。(京华时报记者郭莹)

(责编:王悦(实习生)、林露)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