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
人民网>>教育>>正文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中职教育?

2015年11月16日08:2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中职教育

□招生成本的攀升会挤占中职的办学经费,使得本来就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办学经费更加紧张,以至于影响中职的教育教学质量

□县级政府会不遗余力地维护本地职业学校的存在,即使名存实亡,也能应付上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难道我们还需要一个与30多年前一样的教育结构吗

------------------------------------------------------------------

中职招生大战是如何被诱发的

近几年,在不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大战愈演愈烈,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成本越来越高,有的地方已达一年学费的水平,甚至还有上升的趋势。招生成本的攀升无疑会挤占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使得本来就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办学经费更加紧张,以至于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发生?这是一个值得观察与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从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看,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及独立学院共计2529所,在校生为2547.70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9995人,其中,本科学校14342人,高职(专科)学校6057人。而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19万所,在校生却只有1755.28万人,平均规模只有1475人,还不足高职高专院校的四分之一。

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流失问题。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王蓉教授等人的研究发现:2005~2007年的中职学校流失率逐年攀升,特别是西部地区等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流失率从2005年的13.3%攀升到2007年的28%。其次,是中等职业教育实行的“2+1”模式,职业学校内的学生更少。僧多粥少似乎是不争的事实。

但学校多、规模小不一定会引发招生大战的问题,另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中等职业教育主体生源在农村。2010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材料显示,从2006年到2009年,中职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从78.34%上升到2009年的83.82%,这几年的比例恐怕只会上升而不会下降。而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有3536所,技工学校有2818所,共计6354所,这些学校绝大部分都在城市,但城市没有了生源,它们只能到农村地区招生。从2010年的全国行政区划分来看,全国有285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平均下来,每个县级行政区域内还有两所职业学校,这些学校也要招生,所以,招生大战就不可能避免了。

农村生源是如何变成中职主力的

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还处于一种遍地开花式的办学模式,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效益低的问题。由于对每个学校来说生源都很少,就难以做大做强一批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这种遍地开花式的职业学校的存在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是密不可分的。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之时,我国还处于一种严格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在农村大量建立职业学校,不言而喻地存在着不希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的理念,所以,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一直是“为农村培养留得住、永久牌的落地式人才”。从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主要责任在地方,关键在市、县”, 至今从未改变。

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颁布,意见提出,“大部分地区以初中后分流为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到2000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比例,全国平均保持在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即职教人士普遍熟知的7∶3或6∶4的职普比。以此为标志开始了我国大规模化的职业学校改造,农村大部分普通高中改为了所谓的职业高中,在毫无师资和设备准备的情况下,改办为职业高中的农村普通高中纷纷倒闭关门。1998年全国职业高中达到8602所,1999年全国职业高中就减少了285所,2000年比1999年减少了662所,2001年比2000年减少了918所,到2005年这种情况才基本稳定。即使如此,县域范围内还是存在大量的职业学校,很多县都有两所以上的职业学校。

然而,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走向了市场,尤其是以前只针对城市户口招生的技工学校不再有户口限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高等教育的扩招下也没有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配优势,它们只能按照市场的法则去招生。而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适龄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地区迅速地恢复了普通高中的供给规模,而农村地区由于县域财政问题,对普通高中的供给增长却十分缓慢。所以,农村地区就存在着大量的不能去读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这是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生源主要以农村生源为主的重要原因。

地方“圈地保护”导致城市与农村职业学校无序竞争

在农村和城市都有大量职业学校存在的情况下,按道理讲,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一般都是相对较差的,有些学校甚至与普高没有多大的区别,城市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都是优于农村职业学校的,城市职业学校的招生应该不是问题。但现实的问题是,办学条件差的农村职业学校要怎么生存呢?地方政府只能采取“圈地保护”政策,通过下文件制定政策限制城市职业学校的招生,如不准市区职业学校到本县初中进行招生宣传,不准本县初中生到外地就读职业学校,把给本县职业学校输送生源数量作为初中校及校长业绩考核及奖惩的主要指标之一,等等。

进入21世纪后,全国各地就陆续出现了具有“圈地保护”性质的文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职业学校到农村地区的招生可谓艰难,需要老师们到农村走街串巷,登门拜访学生与家长,或招募代理人进行招生,这样的招生过程是需要成本的,在我国适龄人口减少的情况下,招生成本不断攀升就不足为奇了。

从目前来看,农村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城市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没有什么区别,因为2001年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通知》,以此为标志,预示着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价值取向从“为农村培养留得住、永久牌的落地式人才”,转向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专业设置与城市职业学校都在不断地趋同。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优胜劣汰是一个自然法则。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走向了市场,可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尽管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一直在减少,从2000年的1.5万多所减少到2014年的1.19万所,但远没有看到优胜劣汰法则的作用。

毫无疑问,这与我国强制实施所谓的普职比大体相当政策不无关系。从一个国家整体来讲,普职比大体相当还可以说得过去,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层层要求的问题,甚至一直要求到县域范围内。以某省为例,在2009年适学人口急剧下降而城市学校招生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依然要求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突破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责任目标,分解落实招生任务。甚至还在要求一些县兴办新的所谓好的职业学校。在这样的情况下,县级政府为了完成责任目标,会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护本地职业学校的存在。只要有学校存在,无论规模大小,就能够应付上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职业学校即使实亡也要名存。

城市与农村职业学校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农村学生对职业教育真实信息不甚了解。初中毕业生即使想就读职业学校,也想在办学质量好的职业学校上学。但在各种圈地保护政策下,这些学生失去了解信息来源的渠道,被剥夺了对职业学校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管本县的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如何,也只能选择就读。

如果县职业学校办学比较差就会导致大量的初中毕业生选择辍学去打工。2015年我们曾对某县一个乡的初中毕业生去向做了调查,结果发现近3年的初中毕业生几乎有一半学生既没有上普通高中,也没有到职业学校去,而是外出打工。没有上普通高中是因为普通高中资源严重不足,难以满足需求,不少学生被挡在了门外;不去职业学校,是因为这个县的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太差。结果是农村职业学校没有招到生源,城市职业学校也没有招到生源。这也许是一个特殊的情况,但不会独立存在,只能是程度不同而已。

大力发展中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义务教育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90%。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农村地区,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是普通高中还是中等职业教育?我们应按照学生的意愿提供农村学生上得起的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即使他们选择普通高中,只有提高农村地区的入学意愿才能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

事实上,对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其背后是隐含着基本假设的,这些基本假设也是值得反思的。之所以强调普职比大体相当,基本假设是上普通高中后考不上大学,但从目前各省的高考录取率来说,只要愿意,大多数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接受大学教育。2014年,我国的高考平均录取率已达74.3%,甚至有些省份的录取率达到85%以上,就连河南、山东等生源大省录取率也分别达到77.5%、84.93%,很多省份高职高专类的录取分数线已经降到150分,甚至还有120分的省份。

同时,高职高专也面临着生源短缺问题。即使这些普高的学生不愿意进入大学学习,对于许多第三产业的工作也是能够适应的,例如公司办事人员、超市收银员、商场售货员等。这样的工作一般也不需要复杂的专业技术,主要是个人素质和一般的读写能力和学习能力。

之所以在农村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还隐含着另外的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县域的财政支撑能力是无限的,而现实是:对不少农村地区来讲,县域财政的支撑能力对完成义务教育都是非常吃力的。在20世纪90年代,为了完成普九和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不少县欠下了大量的债务,在这样的情况下,既没有很好地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又影响了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这一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中西部地区农村新进教师的工资处于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好像不是个例,这样的现状怎么能够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生源在农村就是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客观反映,因为普通高中有效供给不足,只是大量农村初中生辍学不上的原因之一。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由于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导致了不少学生很早就失去了学习兴趣与能力,勉强维持到初中毕业。当前,不少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活动难以有效组织,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

所以,在一个区域来讲,城市职业学校只要能满足供给,对县域来说有没有职业学校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如何专心致志地把义务教育做好。因为没有义务教育这个基础,无论是发展普高还是职业教育都是困难的。没有一个良好的义务教育基础,就难以提供有效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供给。是不是保留职业学校,应该让县级政府去选择,有能力的就办,没有能力的就专心致志地办好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这可能又会涉及中等职业教育规模问题,涉及普职比问题。从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也越来越复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国民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加拿大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等也都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所以,我们不能一提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如何保持多大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难道我们还需要一个与30多年前一样的教育结构?高等职业教育也是职业教育。而且随着我国产业技术的升级,需要更多的高等职业教育而不是中等职业教育。因此,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应以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为目标,回归理性规模,通过集中做大做强一批职业学校,不断提高供给的有效性。(作者 申家龙

(责编:杨丽萍(实习生)、林露)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