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
人民网>>教育>>正文

让学术止于学术 “大师”尚需几分海量

郭华桥

2015年09月24日10:52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近几日,学术圈众网友热议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前院长、博士生导师孙家洲教授宣布与硕士生郝某断绝师生关系事件,观点基本一致:郝某年少轻狂,不懂世故人情,“情商为零”;因有“学生是弱势群体”的预设,公众认为孙教授步入耳顺之年,应增加几分淡定,普遍担心孙教授公开信会影响郝某今后发展,对郝某持更多的“保护”心态。笔者比较欣赏该校新闻中心主任的表述,“这件事其实像父子吵架一样,没什么的”,忍不住也凑几句闲话:让学术止于学术,“大师”尚需几分海量。

首先,应肯定孙教授对学生培养的责任之心。尽管导师生涯碰到最多的是谦虚温顺的学生,亦少不了遇到几个桀骜不驯的“异类”。如果孙教授对学生不负责任,完全可以“冷处理”,听之任之。即便一些学生温顺如绵羊,碰到不负责任的导师,一个学期也难得被指导几回。像孙教授这样关注学生微信朋友圈,每有过激言论就深感不安,苦口婆心劝导,实在当鼓励。一些人认为孙教授当过院长,学生批评引进的非人才,等于自己被“打脸”,方才气急败坏,这着实夸大了院长引进人才的个人决策权。学院引进人才除了学院同意,尚需得到组织人事部认可,并须提交校务会讨论。一些人认为学生批评了专业领域“大师”,会让孙教授觉得在“大师”面前坐不住,今后申请项目、争取资源可能受阻,所以孙教授才急于与学生切割,撇清关系。这实在降低了孙教授和被“批评者”的人格,做学问尤其是文科领域,更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孔子尚且“弟子三千,也就七十二贤人”,孙教授是在“苦口婆心”几番劝导失败后才一时气急,觉得自己无法与郝某沟通。谁一生能避免遇到无法沟通的人呢!

其次,桀骜学生该不该鼓励?因为微信将传播“公域”和“私域”整合在一起,同时兼具公共性和私人性的特点。在郝某眼里,自己微信朋友圈只有“信得过的朋友”和导师能浏览,其他人一律屏蔽,将其定为可以“说话自然随便的”私域。相反,孙教授将其视为“公域”,故对郝某言论一时“忍无可忍”。不管如何需看清郝某言论,不涉及政治,可称之为学术吐槽。如果郝某对学术没有追求,不会读那么多书,先前更不会怀有在北京读博的考虑。孙教授可理性看待郝某的“狂言”,认识到学生修炼和成长总须一个过程。做学问好比参禅,郝某有自己的想法,暂处于“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阶段,尚未“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既然郝某“非常钦佩”李凭教授,孙教授完全可以帮助郝某联系李教授,让他们二位好好聊聊,看郝某是否真实理解了李教授,受李教授指点一二也未尝不可。相同专业领域,尚需强化学术共同体建设,勿过分强调师门之限,以有利于学生成长为原则,让学生接受更多学者的指导。当然,郝某除言语用词有不当之处,今后更应将自己的思想形成学术文字,用商榷性语言表达,不能停留在低层次的“吐槽”。

第三,“大师”尚需几分海量。既遇桀骜之人,就需假以时日看其是否有真才实学。一有“狂言”即便封杀,无益于学术争鸣、知识创新,这就要求“大师”拥有几分海量。尽管挨骂会让人一时不舒服,但至少说明自己被关注,况且学术本身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必过于挂怀。郝某提及的阎教授长孙教授一岁,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更应对郝某“狂言”一笑而过。

(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郭华桥)

(责编:熊旭、贺迎春)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