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全国各中小学陆续开学,一些教育现象又开始被大家关注。其中,关于中小学教育中“阴盛阳衰”的问题再度被提及,特别有新闻报道中称,目前,中小学生中许多男孩子“娘娘腔”的现象是中小学男教师过少而引起的。简言之,“阴盛阳衰”的教师队伍导致了“阴盛阳衰”的学生质量。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的实践者,对此问题有着自己的认识。我认为,无论是教师队伍的“阴盛阳衰”现象,还是学生出现的“阴盛阳衰”现象,都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不可简单言说二者关系。
关于中小学教师队伍“阴盛阳衰”的现象,是指男教师少,女教师多。对这个现象,已早有人关注,并且一些教育科研机构也专门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让我们教育界内、界外的人较为全面地认识教师队伍“男少女多”的问题。比如,在研究中发现,并非只有我国才存在这个现象,实际上英美等发达国家也存在这个现象。某网站在前两年的新闻中就曾报道,近年英国教师委员会最新统计,女性教师占了公私立中小学的四分之三以上;男老师在小学仅占12%;中学男教师则占38%。全英格兰公立幼儿园,总共只有48名合格的男老师;甚至有高达四分之一的小学,竟清一色是女老师。可见,英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也是“阴盛阳衰”。再如,在一些研究中发现,我国目前中小学教师“男少女多”的现象也呈现出一些规律性特征,按市、镇、乡的顺序来看,男教师的比例是逐步增高的,而且发现,越是发达地区的城市男教师比例越少,而一些农村地区男教师比例并不低。
透过这些研究和分析,可见男教师少的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而是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我认为以下问题值得关注这个话题的人思考与讨论:
其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整个社会在中小学领域出现“男教师少、女教师多”的现象?这是否与社会分工观念、劳动价值观念、职业特点与要求等有重要关系?如果有关系,会不会当这种观念长期存在,并影响了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后,它则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二,是什么原因使得优秀的男性很少报考师范院校,更很少到中小学任教?是待遇原因,还是社会地位原因?其三,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前我国发达地区“男教师少”?这是否与发达地区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择业价值取向多元有关?或者与发达地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就业机会有关?
看来,男教师少的问题很复杂,实在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
那么,中小学男孩子的“娘娘腔”现象是与“男教师少、女教师多”有“一定”关系,还是有“直接”关系?这种关系又紧密到何种程度?“娘娘腔”的界定是什么?难道是我国中小学女教师们都变成了“娘娘腔”式的教师?并从而导致了男孩子的“娘娘腔”吗?
我认为,从“素质教育”角度讲,由于男教师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行为方式等与女教师有很大不同,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这一点,从教育的“影响论”上讲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们却不能把男孩子的“娘娘腔”产生的原因简单地归结到男教师少。事实上,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培养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学生成长的问题。
首先,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男教师,还是女教师,都会对男学生进行“坚强性格”的教育,学校的课程中也有许多教育内容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我就经常听到一些女教师在谈论教育经验时,提到自己抓住教育契机教育男孩子要做个真正的男子汉;她们组织的一些班会也往往是教育男孩子要具有豁达、包容等品质。因此,因为女教师多,就说使学生养成了“娘娘腔”,这种结论太过简单。
其次,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生活则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更具有影响力,因为毕竟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今天许多男孩子性格懦弱,娇生惯养,畏惧吃苦,缺乏勇气等“娘娘腔”的表现,恰与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密切关系,尤其是父亲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有关系。
再次,更有教育专家指出,中小学“阴盛阳衰”的问题与应试教育不断被强化,而忽视学生全面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小学的“阴盛阳衰”现象,实际暴露了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从理念到实践的诸多问题。看来,我们缺少的不只是男教师,我们更缺少男子汉教育。要解决“阴盛阳衰”问题,必须“综合治理”。
当然,从建设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态讲,我们呼吁,高质量的男教师多起来!
但是,当这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我们更需呼吁“男子汉教育”重视起来——不只是学校,更是家庭和社会,这样才能根治“娘娘腔”的问题。
(作者系北京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