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新生还未报到时,56名被“励志计划”录取的新生已经开学一周了——学校派出百余名教师开辅导课,每名“励志计划”学生都要接受两位老师的辅导,一位教英语,一位教计算机。
“励志计划”是该校面向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根据此前的排摸,大一学习光英语和计算机两门课,就很容易成为压在山区学生身上的“两座大山”。
类似的融合措施,被称为高校在健全奖、助学金系统基础上,展开贫困生帮扶工作的升级版。
帮扶措施,开始于新生报到前
上海交大新生9月初才报到,但不少被该校录取的“寒门学子”已经收到了上学的路费和“助飞大礼包”。赶在暑假结束前,上海交大派出55名教师带领700名学生,对今年录取的477名“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和“贫困学生自主招生计划”学生进行了走访,总行程超过50万公里。
为了让来自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子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早在今年高校招生工作启动时,教育部就发文要求各地高校足额落实2015年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和高校农村单独招生专项计划,逐步提高招收农村学生比例,进一步提高农村贫困地区考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
沪上多所高校学工部负责人表示,落实面向农村学生招生计划的同时,高校正出台一系列政策,确保每一位学生不再因贫困而读不起大学。不仅仅在物质层面提供帮扶,更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学业支持,帮助“寒门学子”树立自信心。
上海大学今年报到的3400多名新生中,贫困生超过600名。上大社区学院学生事务中心负责人章玲英介绍,报到当晚,所有贫困生都收到了学校发送的装有日常生活用品的爱心大礼包,部分送贫困生报到的家长被安置在学校的体育馆住宿。原来,该校借助全新的移动互联沟通平台发送调研问卷,一些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和可能在入学时遇到的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早在办理入学手续前被汇总到辅导员处。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也便于学院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举措。
补上学业短板,大学专门“开小灶”
“这些学生虽然成绩都非常不错,但在英语和计算机方面有短板。一些学生连邮箱都没有,更不要说用计算机了。”华东理工大学学工部有关负责人说,包括华东理工大学在内的不少沪上高校,都在为这些学生度身定制辅导计划,争取让他们在开学前补上学业短板。
“大学的英语学习完全不一样,听力、口语都更接近实际应用,第一次上课时,我都不敢开口,上了一周课好多了。”新生刘静在接受了为期一周的英语课和计算机课后,学习自信大大增强。
根据调查,来自农村的学生要融入大学生活,可能需要克服很多“水土不服”——比起学业,个人的可迁移能力更为重要。就此,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今年为“寒门学子”准备了演讲与口才、人际沟通技巧等专项辅导。上海交大还特地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成才指导,其中包括:指导学生选择性加入学生社团;开展领导力提升的体验式培训;考研、实习和就业360度个性化辅导;提供海外游学机会等。
入学时的差距,争取在四年后消除
从国家到市级的奖、助学金系统,再加上各高校设立的勤工助学岗位,都有效地对“寒门学子”入学后的生活起到了托底作用。据上海理工大学的测算,每位贫困生每月通过勤工助学,最少可以获得330元的收入。从这个学期开始,学校拟进一步提高勤工助学的时薪。
“在入学环节,来自农村的学生可能在沟通能力、社会交往以及专业学习上和城市孩子有一些差距。我们的目标是用四年的大学学习时间缩小甚至消除这些差距,让‘寒门学子’可以和城市孩子站在同一条求职起跑线上。”围绕这一目标,上海理工大学勤工助学系统正在开启一些全新的探索,例如所有勤工助学岗位的招募,采用类似企业招聘的方式进行。
上海理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李杰介绍,在竞聘前,学校的励志训练营会面向“寒门学子”开展辅导和培训;上岗后,每人都要面对绩效考核,即便是家庭经济较差的学生也不例外。李杰说,目前,学校还和一些企业达成人才培养协议,把部分申请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送到企业一线接受培训。“在勤工助学这个平台上,希望学生尽早了解、适应来自社会用人单位的真实需求,培养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