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本网原创
人民网>>教育>>正文

采访手记:我用双脚到联大

2015年09月01日10:53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读书和行走,作为人生修炼与升华的必由之路。今天,来自31所高校的37个大学生,怀抱着书卷,手执纸笔,从北京到长沙,从长沙到昆明,翻山越岭,重走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小长征,在行走间,抚摸、冥想、感悟西南联大的烽火岁月与家国情怀。

由人民网和北京市教工委共同组织的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首都大学生采访团一行,历时十天九夜,遍访西南联大迁徙故迹,感怀联大师生在烽烟中的家国抉择,我们将汗水与泪水抛洒在湘水之畔、彩云之南,而家国之思、少年担当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生根发芽。

在长沙,在岳麓书院,我们听到了日军的隆隆炮火,而橘子洲头的吟唱,如在耳畔回响。作为长沙抗战胜利纪念地,历史的风云长久凝固在岳麓山下登山路前的湖南大学科学楼。

雪百年耻辱,复万里河山,秦汉无此雄,宋明无此壮;

集三楚文章,吊九原将士,风雨为之泣,草木为之悲。

这是当年湖南大学科学馆作为长(沙)衡(阳)区受降典礼会场的对联。坐在里面,我们的心情变得沉重。作为唯一一所举行抗战胜利受降仪式的大学,湖南大学毕业生主动参加抗战者不少,肄业生志愿参军者百余人,湖南大学没有一人参加伪组织,没有一人当汉奸,千余年来先贤提倡民族气节之效让人感动。

“落后就要挨打,建设中华的未来重任就靠你们!”在中南大学,八十多岁的姚诤老人在长沙临时大学旧址的民主楼和科学楼前,满怀激情地为我们回忆抗战烽烟。1997年,当时的中南工业大学在当年清华大学所建的学生宿舍楼处意外挖出了三枚未曾爆炸的炸弹,公安部门为了安全考虑,提出要销毁这三枚炸弹。姚诤却执意要留下一枚,他给公安部门的同志说:“这三枚炸弹是日军侵华罪恶的铁证!我要把它保存下来,建立一个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希望同学们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老人掷地有声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

橘子洲头,齐诵《沁园春?长沙》,重温入党誓词,我们凝望着青年毛泽东巨型石像,在极具仪式感的呐喊中,体味着家国未来与青年使命。为有爱国多壮志,愿将我心报中华。

带着血性湖南的壮志,翻山越岭,我们沿着联大师生曾经走过的迁徙之路,踏上春城的大地。得知当年有一路师生队伍是步行由湘入滇,我们被深深地震撼了。二百余名正当弱冠年华、血气方刚的联大青年,长途跋涉68天,行走3500里,风餐露宿,终于到达昆明。他们是有怎样的意志和精神,又遇到怎样不为人知的艰难?我们在心底发问,我们在内心思索。

如今的联大旧址,纪念碑静静竖立,碑旁安葬着“一二?一”运动四烈士,远处的铁皮顶教室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在悲壮的西南联大校歌中,我们被振奋,被感动——

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在天地间。一群食不果腹的联大学子,如饥似渴地学习抗日救国之本领。南渡的悲愤,北归的期待,艰难中崛起,刚毅坚卓,弦歌不缀,他们为抗日杀敌亮出知识分子的姿态!

这样的一幕,怎能不让人动容!

与西南联大旧址只有一墙之隔的云南大学,至今还保留着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的至公堂。至公堂前,我们伫立、凝望,仿佛我们就是当年的学生,聆听先生在台上痛斥敌人的无耻。

最让我们难忘的,是徒步探访联大教授们的故居。徒步八公里,历时2个小时,期间还下起了小雨,身边不时有汽车经过,溅起泥水一片。就这样,长长的队伍,在昆明的大街小巷穿梭着。同学们背着大包小包,还有的背着摄像机和三脚架,2个小时的徒步,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相反,一路上同学们认真地听着老师的讲解,争着在讲解老师空隙时候问各种问题——“当时联大教授们走这条路的时候,路边全是没有人烟的山丘吗?”“每天这样来回将近二十公里,教授们的身体是不是锻炼得很好?”“他们是因为经济拮据才每天花四个小时步行上课吗?”得到讲解老师肯定的答复后,紧接着便是同学们的惊叹声。

闻一多和华罗庚故居,梅贻琦故居,潘光旦故居,周培源故居,当我们一次又一次站在大师们曾经的住所前,那段烽火历史便扑面而来。艰苦的条件,没有打垮他们,反而彰显了知识分子的高贵。

忆古思今,我们带着些许疑惑而来,又带着强烈的震撼而去。今天,我们乘火车而来,而当年联大师生却是用脚步丈量长沙与昆明的距离。十几个小时的舒服火车和68天的山路跋涉的对比,舒适便捷的学习环境和战火纷飞的坎坷岁月,强烈的对比令人汗颜。我们该怎么铭记这段历史,又该向联大师生学习什么,我们都各自的答案。但我们的答案都来自同一个基础——只有当我们真正走近这段历史,我们才感受到它的热度,它的高贵。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将这次实践定义为‘从“脚底板”到“心窝窝”’,恰如其分。以往的爱国主义教育,多是课堂上的说教,学完感觉如天上浮云般轻飘飘,不以为然。这次重走之旅,却仿佛把那云端浮躁的心轻轻地摘下,脚着地,心放平,活生生的历史和闪耀的人性光芒就把这颗心慢慢温暖。从简单地灌输爱国主义,到亲身感受,实地探访,用脚底板丈量,用心感悟,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创新,脚踏实地的行走,真正让我们青年学子铭记历史,做到明辨是非、科学认识。

不走近,不了解,真的走近,便是真的震撼。为保存中华文化血脉和振兴根基,70多年前的知识分子南下西迁,辗转多地,谱写了一曲苦难辉煌的教育赞歌。70多年后,37名大学生从他们出发的地方,重走他们走过的路,是为了更好的纪念和传承。

我用双脚来到联大,我把我心留在联大。

70多年前的炮火已经远去,如今中华大地早已盛开和平之花。联大归来的我们,精神更加昂扬,目标也更加清晰。只有青年壮志,才有祖国强盛;只有祖国强盛,才有家国安宁。处在大变革时代的我们,如何传承联大精神?我记住,并永远不会忘记西南联大校歌中的一句话: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北京大学龙茂乾)

(责编:赵英梓、林露)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