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以下简称联大),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联大的师生,联大的故事,联大的精神,让没有亲历过那段苦难辉煌岁月的代代后辈充满好奇,满怀敬仰,无限向往。作为一名“80”后,因为一本书与联大结缘,经过十多年不间断的收藏累积和潜心研究,龙美光穿过历史的长河,触摸到了西南联大的血肉,感受到了联大师生的风骨,一点一点将联大那段尘封的记忆融入自己的记忆,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前,首都大学生采访团在云南师范大学采访了这位”80”后。
说不清的联大情结
龙美光出生于彝良县奎香乡一个彝族农民家庭,2003年,从云南民族中学毕业后进入云南师范大学求学。由于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的特殊性,当年师大入学教育要求新生观看《西南联大启示录》并撰写观后感。有趣的是,龙美光阴差阳错地并没有完成当时学校布置的作业。但正是这样的小插曲让他在日后的师大学习生活中开始注意联大,耳濡目染,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关于西南联大的事情。“虽然那个时候觉得联大对我们来说还是太遥远了,但那个时候就注定了我与联大的不解之缘。”龙美光边回忆边感叹。
如果说在师大求学的经历是他与联大的一次邂逅的话,那么,对于书、对于老物件散发出的那种沧桑感的沉迷和无法自拔则是让他真真走进西南联大这所精神殿堂的钥匙。从儿时起,龙美光就喜欢图书和老旧物件,特别是旧书。那个时候的他,每年把自己攒的少得可怜的零花钱都花在了回购的旧书、旧报和旧杂志上。他说:“当时就觉得旧书承载了很多历史,那种厚重的感觉是其他东西所无法代替的。”也正是这份无法泯灭的旧书情结,让他在马路旧书摊与西南联大又一次重逢。
有一天,在云南下马村一个旧书摊,龙美光无意中翻到了一本散发着淡黄色的书。米黄色的封面和封底,粗糙的纸张,紫色的西南联大图书馆印章微微以及泛黄的藏书票,仿佛具有魔力一般,置换时空,带领龙美光“穿越”到了当时的西南联大校园。他感觉仿佛身旁不断走过穿着长袍、戴着眼镜、脸色严肃的教书先生,身临其境一般。从那之后,在平时收集旧书的时候,每到一个地方,龙美光便会特别留意西南联大的一切。
讲不完的联大故事
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那一次奇妙的相遇,让他一下子跨越了时间的豁口,开始走上了搜寻联大故事的“追忆之旅”。2004年,从收集有关西南联大的图书、物件开始,龙美光慢慢地解开了联大尘封的历史,联大也带给他一个又一个精彩而深刻的故事。
不论是联大同学一本本中英文双语笔记、联大从军青年与汉奸父亲的决裂,还是是承载着联大师生共同记忆的战时同学录,亦或是联大校友对于恰同学少年般一段段的往事回忆,都让龙美光身临其境,由衷感叹。作为当年联大的后辈,他也内心涌动,开办了有关西南联大的研究网站,发表有关联大的研究论文和承载自己收藏、研究的心路历程。
“自己越来越了解联大,就越发知道联大的浩渺,也越发觉得我们代代后辈去挖掘、整理和传承联大故事的必要。”龙美光用这句话来形容他这一路的心路历程。一个个联大的故事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融入了他的记忆,成为了龙美光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联大的故事,一直在继续。
用不尽的联大精神
那个生活环境艰苦,但又激情洋溢、纯粹专注的一代人,改变了未来中国的命运,也无时不刻地塑造、巩固着龙美光对于生活的态度。用龙美光自己的话来说,他收获了满满的“爱”。
“爱国,爱校,爱师,爱书,爱才,友爱和爱真理、爱民主”的联大精神,让龙美光感受到了当年联大师生为救亡图存的家国情怀,为办好学校的求同存异,为追求真理的学术自由与严谨。其中,要说对他个人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个是当时联大人在物质条件下刚毅坚卓的品质,另一个是战乱中平静专注的求学态度。
对于经济并不富裕的他来说,收集文献资料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为了能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龙美光可以花2400元购买西南联大教职员名录原件,却舍不得吃一顿荤素俱全的午餐。在他看来,相较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来说,只要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就好了,好好做有关联大的研究才是自己最为在乎的。而对于西南联大历史的研究,龙美光需要看大量的原始材料,而这恰恰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坐冷板凳,龙美光他做到了,也很享受那份研究带来的宁静和满足。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联大精神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唤醒。如今,龙美光已加入“西南联大讲坛”编辑部,为联大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播尽心尽力。心怀家国,脚踏实地。联大的故事还在继续,联大的风骨深深地刻在龙美光记忆里。(北京工业大学 赵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