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本网原创
人民网>>教育>>正文

华、闻故居 陋室中的家国情怀

2015年08月27日08:50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来自北京各大高校的大学生采访团重走西南联大之路,8月24日,大学生采访团一行37人来到联大教授闻一多、华罗庚故居,感受先生家国情怀。

义气,肝胆相照渡难关

位于陈家营路畔的华罗庚故居,是我们要访问的第一个故居。其实,这里是闻一多先入住,后来华罗庚受到闻一多的慷慨邀请,才决定搬家到这里。当年昆明遭到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城区住房非常紧张,联大教授们便在城郊的农村租房住。闻一多在昆明北郊的陈家营找到了一座小房子,后来听说华罗庚一家一直未找到合适的房子居住,便主动邀请他们一家搬过来。房子本来就非常狭小,中间又用一道帘子隔开。这一边是闻一多的8口之家,另一边是华罗庚的6口之家。

在国难当头之时,闻一多、华罗庚二人能够肝胆相照,共济时艰,就是怀着团结御辱、共同抗战的信念。每到晚上,帘子两边各点着油灯,两位教授伏案工作到深夜,相处得非常融洽。后来华罗庚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

气节,贫贱不移杏坛志

凝望着这座故居,我仿佛看到了那段艰苦的革命岁月。1944年,闻一多在担任西南联大教授时,薪水低微。为了克服经济上的拮据,闻一多一边在学校外兼职当老师,一边治印用来贴补家用。当年,闻一多就在这间屋子的窗户边,在煤油灯下刻印到深夜,第二天继续在大学里传道授业。

生活条件虽然清苦,然而深重的民族危难和国家被欺凌的严峻现实,大大激发了联大师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艰苦的战争岁月不仅没有摧毁他们的革命意志,反而激发出他们特有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他们以笔和纸做武器,以知识做子弹,以讲坛为“战场”,和全国人民一起并肩作战,加入到抗战的洪流之中。

信念,威武不屈兴国梦

抚摸着故居的一砖一瓦,曾经课本上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抗战情景仿佛在一幕幕回放……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全面侵华,日寇的铁骑肆意践踏在祖国大地。面对列强的疯狂侵略,闻一多、华罗庚作为联大师生的一份子,不仅丝毫没有畏惧和退却,而是身先士卒,奋战在教育、文化抗战的第一线。他们深深地懂得,国运之盛衰、国脉之续绝乃系于知识文化的传承。优秀的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先进的教育是民族振兴的保证。为了保存民族文化的血脉,同时也是为了凝聚力量,重新建设民族国家,不仅仅是闻一多、华罗庚,整个西南联大的教师们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热忱埋头于书斋笔耕不辍,他们选择了知识分子独特的抗争方式——努力工作,参与到民族文化与教育的建设之中。正是在以闻一多、华罗庚为代表的一大批教授的努力下,西南联大为祖国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和人文学者,并且创造了一批世界水平的学术和科技成就,为祖国在世界上争得了荣誉。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曾经的抗战历史虽然已经遥远,但我们从不敢淡忘。追寻先人的足迹,重走西南联大之路,就是希望铭记那段屈辱但不屈服的历史。追寻历史,我们才会更加懂得今天的幸福与和平生活来之不易;追寻历史,我们才会增加历史的认同感,培养民族自尊心和家国情怀;追寻历史,我们才会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人民大学 杨抗抗)

(责编:张亚菲(实习生)、林露)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