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本网原创
人民网>>教育>>正文

记者手记:那山,那水,那情怀

2015年08月26日10:34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踏入长沙这片土地,是带着探寻“西南联大”前身——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的校址,寻访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留下的故事,感受青年学生弘扬民族精神的任务。两天的时间,我发现这片土地拥有的比想象的多——那山,那水,那情怀,都在吟唱着一首关于英雄岁月的赞歌。

那山·岳麓山·胸襟

长沙的岳麓山是“湖湘第一名胜”,而在中国众多名山中它并不无外形优势,却因“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历史背景而与众不同。岳麓山上埋葬着抗战时期的一大批民族英雄,他们用广阔的胸襟包容着这片大地,孕育着山下的学子。

岳麓山是经历过风霜的,1938年山上的湖南大学迁往辰溪;直至1945年10月湖南大学师生返迁长沙,岳麓山再次复活了。那一年招收的500名新生入学正是在岳麓山报到,而山上的校舍经过多次的轰炸建筑只剩下了三分之一,那时的岳麓山是壮美的。

岳麓书院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就已经在岳麓山上了,所谓的千年名校由此形成。书院吸引人的不仅是其建在岳麓山半山,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对联、碑刻和匾额上的字,每一对都值得你驻足好好研读一番。比如悬于讲堂两侧的“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告诉我们无论身处哪种位置都应持有的生活态度。岳麓山上透视的是一种“登高而自卑”的处世态度,孕育了一代代谦逊傲气的麓山学子。

那水·湘江水·魂灵

湘江水是悲壮的。抗战时期的“长沙会战”,工农红军的“湘江战役”,湖湘子弟和中华儿女毁家为国的牺牲,无不激荡着后人沸腾的热血。湘江水也是革命的,当时才十八岁的毛泽东从一个小山沟出来成为了湘江边上书院的学生,他畅游湘江,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烈日之下,我们站在毛泽东的雕像前宣誓,高诵《沁园春·长沙》,感受伟大心灵的回声。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正是在这里酝酿他的革命之路,思考新中国的开始。正值青年的我们要做的是把握当下,在自己的行业中发挥自己最大的才干。

橘子洲头,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驻足致敬。孩童大声喊着:“毛主席,毛主席……”青年回顾着“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中年讨论着关于红色革命的故事,外国友人也纷纷表达了对毛主席故事的兴趣。“我们在书中看到了毛主席的故事,非常感动和震撼。”湘江水,是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革命之水,也饱含了祭奠英雄魂灵的精神财富。

那情怀·革命情怀·精神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秀如琢玉的岳麓山,碧波荡漾的湘江水,透着的都是长沙人的情怀。读过小说《战长沙》,其中文夕大火、焦土政策等事件中长沙人无所畏惧,一心报国的壮烈故事令人动容。当我反思,为什么当时平凡的他们可以做出如此自我牺牲的选择?想到的是中国人最根深蒂固的情,是一个家。当我们的家园被日本侵略者破坏,那每一个人会用血肉之躯来捍卫这个城市,这个国家,“没有一个人能置身事外”,“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都热烈生长”。

侵略者投降,国家不断富强,现在长沙人的性格已然没有了当初革命时期的暴戾之气,但那种为了正义奋不顾身的蛮劲却已渗入每个长沙人的骨髓,体现在他们的一切生活细节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学习的人们也被那种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熏陶着,比如湖南大学一位普通的女生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与抢劫犯搏斗,最终唤醒了小偷的良知。

有人说,长沙是一座英雄之城,它充满红色革命的胜利辉煌,透过光影都能看到一座古城的倾塌,看到一个家族的沉浮。我说,长沙是一座充斥爱的英雄城市,那山,那水,那人的故事,都是在讲述爱人,爱家,爱国,为了爱的一切,不断努力。因为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奋勇前行。(清华大学 陈陆淼)

(责编:赵英梓、林露)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